本文来自李笑来老师在家庭教育社群的第七次直播答疑,我们提炼了文字版和你分享,希望你能得到启发(想了解社群私信我)。
今天,我们从这样一个话题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里的这句话,可能是很多的教育者的最基础的观念,也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比较根深蒂固的一个想法。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人之初性本善”还是“人之初性本恶”是有争论的。
甚至它经常被作为大学生辩论赛里的一个重要话题。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心理学的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不再是 20 年前 30 年前那样子,并且脑科学也在不停的发展。
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今天我们对人的大脑构造的了解也与30 年前非常的不一样。
所以今天我们其实有必要重新审视“人之初性本善/本恶”的直接的答案。
每一个人类幼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性格谈不上善也谈不上恶,而应该是用“性本无”,没有善恶去描述。
这么说其实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家在笃信人之初性本善的同时,也相信小孩子来到这世上就好像是一张白纸对吧?
你往上涂什么,画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你看这不就是矛盾的?
实际上小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确实有点像白纸,但是人类的幼崽到三岁左右的时候,大脑才逐步发育完整。
在此之前,它其实只有一个机能从出生开始就是完整的,并且会用一辈子。
这个技能叫“试错”。
试错试验,然后错了就改。
比如说当我们在热烈讨论孩子该不该打的时候,其实大自然已经帮我们打孩子了。
你想想看小朋友刚学走路,走着走着 “Duang” 摔倒了,他疼不疼?
他疼,这就是大自然在帮我们打他对吧?然后他学会什么了?她学会原来这么走可能是会摔倒的。
所以等他爬起来之后,他会想办法调整,去避免上一次那个使他摔倒的动作和平衡,然后多摔倒几次。
它就避免了很多可能错误的姿势。最终虽然走路姿势不是那么完美,甚至摇摇晃晃,但他终究能够正常的走了,她终究不再摔倒了对吧?
这个就是它的试错机制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