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恰当的方式
我一直认为,真正对彼此有所助益的教养方式,是从被教养者本身需求出发的。
我们不应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问他“你想做什么”,然后再去进一步沟通。
拿一个大家都头疼的事来举例——喂孩子吃饭。
有时工作忙,我和我老婆都没时间,就由我妈来给我女儿喂饭。这时,我就总能听到这样的“呐喊”:
“你快把这口吃下去,别一直含在嘴里!”“你吃不吃?不吃我电视关了啊!”
她总是很担心孩子不吃饭饿着,却忽略了孩子是不是真的饿了,硬喂的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开心。
我在和孩子吃饭的时候,我通常会先问她:“你饿不饿?”
如果不饿,那就先不吃;如果饿了,我会再问她:“你想吃什么?”
商量好吃什么后,基本不用喂,她自己就能吃完。
孩子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平等沟通来让这个需求变得更健康、更有助益,但千万不要直接把自己的需求硬套给他。
去看,去问,去听,然后和孩子一起找到答案。
3、灵活的目标
对孩子的教养需要目标,但它应该是灵活的。
如果只盯着某个特定的目标,我们会变得“功利”,给予的就是“条件价值”。
无论做到何种程度,我们都应相信他一直在努力;
即便我们没有看到,也不代表它不存在。
这方面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来访对我说的话:
“我之前总觉得女儿早上不起床就是因为半夜玩手机,直到有一天凌晨三点醒来,听到她在背英语——那一刻,我泪流满面。我终于意识到,尽管处于失眠的痛苦,她仍然没有放弃。”
丢掉刻板的“结果论”,看到孩子的努力,才有可能给予他真正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才能够帮他激发那个更好的自己。
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说教都是一瓶慢性毒药。
请丢掉它,离开你自以为是的“终点”,放下身段,平等地尊重孩子的需求,然后陪他一起在成长的道路上行走。
作者:林丛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