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会。
德国父母也喜欢用“暗号”。
![](http://imgq8.q578.com/ef/1112/2f7a245a3e124fdc.jpg)
我们幼儿园园长在workshop上讲了一个例子。
一个男孩哭唧唧地跑来找她,一边哭一边喊“小蜗牛疼”。
园长问,啥小蜗牛?小蜗牛为什么会疼?
男孩年纪小,表达不清楚,只是特别着急地喊,小蜗牛疼,小蜗牛疼。。。
园长也急了一身汗,你意思是踩死了一个小蜗牛吗?在哪呢?你可以带我去看吗?
她在草丛里疯狂找了10分钟蜗牛后,突然明白过来,男孩的意思是阴茎疼。
父母在家就叫“小蜗牛”,男孩不知道“小蜗牛”还有其他名字。
大家听过的最普遍的专家意见是,不要给在孩子面前把生殖器官“可爱化”,应该只用学名,因为对小孩来说,“阴茎”和“头发”是同样正常的词汇。
之前我就是按照专家意见做的,但不得不说,有点别扭。
不对,应该是非常之别扭。
我不是一个人。
朋友告诉我,她按照专家意见做的,然后迎来了大型社死现场。
![](http://imgq8.q578.com/ef/1112/62ccafb3b55065d9.jpg)
她从不和儿子说“小JJ”,打小就直呼大名,3岁的儿子也确实把“阴茎”纳入了正常词汇库。
有一次,她带儿子去吃饭,儿子不小心把果汁碰倒了,一整杯全洒在了裤子上。
十几个朋友的餐桌上,儿子洪亮地说,妈妈,我的阴茎也湿了。
这姐妹瞬间芭比Q了。
所以问题来了,可爱不行,正经也不是,到底怎么办?
儿童性教育workshop中,德国专家给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婉转的“艺名”,当然可以用,甚至每家都可以发明一套专属的叫法。
正常的学名,也要告诉孩子,因为性器官并不羞耻,可以大方称呼。
同时告诉孩子,什么场合可以用学名,什么场合更适合用艺名。
我觉得,这种方法相比“只能用学名”的建议,是一个更自然、自洽的逻辑。
既然它是“隐私部位”,那么就决定了讨论它和讨论头发是不一样的,不必非得硬说成一样。
3. 答案不在书里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很多姐妹还想问:
3岁儿子总是要陪妈妈上厕所,关外面就哭,能不能让他进来?
4岁女儿知道了男女生殖器的区别后,总是想看爸爸怎么尿尿,该不该让她看?
5岁以后,是不是家长不应该继续帮洗澡了?
… …
在性教育workshop中,很多德国家长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看来全世界父母养孩子纠结的事都差不多。
德国专家说,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书里,不在网上,也不在专家的嘴里。
能不能让儿子进来陪厕,那得问妈妈。
只要妈妈觉得OK,不介意上厕所的时候旁边有人晃悠,那就没问题。
能不能让女儿看爸爸尿尿,那得问爸爸。
只要爸爸觉得可以舍得玉体满足娃的好奇,那就没问题。
能不能帮孩子洗澡,那得问孩子。
一般孩子到了五六岁会在意自己的身体隐私,别人帮ta洗澡会让ta感到不自在,那就别帮了。在这之前ta如果没觉得不自在,那就可以帮。
这些其实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归纳成一条原则:谁的身体,谁做主。
听完后,我忍不住再次感叹,越是复杂的问题,答案越简单。
有时候我们挖地三尺寻找一个“死”的规定,却忘记了和眼前的活人好好聊聊。
黛西
本文转自公众号「天赋一饼」,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黛西
旅居德国13年的高知妈妈,毕业于慕尼黑工大金融系本硕,公众号「天赋一饼」创始人,童书策划人,阅读推广人。
来源:公众号「天赋一饼」
焦虑时代的一股清流,育儿界的“人间清醒”,分享德国教育理念,社交情商培养,给孩子带来精神食粮,为父母点亮一道光,欢迎关注。
![](http://imgq8.q578.com/ef/1112/553477bde9c86fa5.jpg)
![](http://imgq8.q578.com/ef/1112/d2009ca5e5ed7e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