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声音是一种歌唱方式,
但并不像是人发出来的。
有人说这是来自天堂或神秘世界的声音。

它像草原上的牛叫马嘶,
像森林间的虫音鸟叫,
像风吹过树梢,
像山鸣谷应、瀑布飞泻,
它仿佛能声闻数十里而动人心魄。
这是蒙古的声音,
是人与自然连通时造就的天籁“魔音”。
呼麦。
本文为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华夏地理》过刊精华,选自2011年8月刊
撰文:舒泥
摄影:阿音
站在草原上,有风的时候,把嘴张开,变换口型,你就能听到那种“呼——”的声音。草原上的蒙古人在游猎和驯化五畜时,学会了与动物说话,与风聊天。像风吹过大地,像水跳下山崖,像野狼嗥叫,像骏马嘶鸣——
这就呼麦,
蒙古的声音。

民间祝词人沃德
民间祝词人沃德正在初冬的荒野中寻找他失散的牲畜。这时的草原,候鸟早已飞回南方,旱獭也已入蜇,四处寂静无声。沃德是一位民间祝词艺人,能配合长调唱出低音呼麦,邻里们相聚或建立新蒙古包时,都会请他去添彩。
一人多高的牧草随风摇曳,远处一匹失群的马长啸一声,打破了草场宁静。
蒙古族有句谚语:“宁在杭盖当牛马,不在戈壁做人”。“杭盖”是蒙语,意为有山有平川,水草丰美的地方,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也向来是游牧民族追逐的风水宝地——呼麦,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
(以下为蒙古呼麦片段)
呼麦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一名演唱者的歌喉可以同时唱出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高低不同的旋律。深沉的低音,比任何男低音的嗓音还要低,虽沙哑却洪亮;而哨音则像金属振动发出的啸声,远远地飘在高处。
有人说呼麦是来自天堂、来自神秘世界的声音;有人说它像风吹过树梢的声音,像瀑布飞泻、山鸣谷应。总之,它不像一个人唱出来的。

呼麦小歌手巴图图拉嘎和他的哥哥(左)正在跟家里的“伊希格”嬉戏。
“伊希格”是蒙语,意思是“山羊羔” 。游牧蒙古人的子女从小与五畜——牛、马、骆驼、绵羊、山羊的幼仔相处,听惯了各种叫声,长期模仿下来,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巴图图拉嘎从五岁开始学唱长调,也是个出色的呼麦歌手。
“严格说,不应该叫演唱呼麦,应该叫演奏呼麦。”
音乐人巴音曾如是说,他坐在呼和浩特的一个奶茶馆里,告诉我“演奏”呼麦的秘密,“就像吹笛子。吹笛子的时候,气口在嘴这里,音高在手指头上。呼麦呢,就全收进去了,气口在喉咙里,上腭就是管音高的那个眼,那根管子呢,就是口腔。”

昂给日嘎(右)自幼在邻里的影响下学会了长调和马头琴,2000年后才开始学习呼麦,在蒙古国的呼麦大赛中获得过铜牌,多次受邀到国外演出,但他没有就此离开草原。
当问到昂给日嘎是从哪儿学的呼麦时,他答:“在马背上练的。”昂给日嘎身旁给羊羔喂奶的老人是他的外祖母查干其其格。老太太十分擅长劝奶歌,“陶爱格,陶爱格……”,悠长动听的歌曲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弃仔的母羊回到幼仔身边。昂给日嘎说,他外祖母唱的 “劝奶歌”与呼麦一脉相承。
(以下为内蒙古青年合唱团演唱的《陶爱格(劝奶歌)》)
在蒙语里,“浩林”的意思是“喉咙的”,“潮尔”就是“和声” ,“浩林潮尔”连起来就是“喉咙的和声”。当时,时年80岁的莫尔吉呼的艺校老校长、学者曾用这个名字形容“一个人发出两个声音”的歌唱手段,因为在那个时期,“呼麦”这个名字还没有传到中国。
在蒙古人的民间音乐家族里,马头琴可以拉潮尔,陶布绍尔(一种蒙古传统的弹拨乐器)可以演奏潮尔,口弦可以弹出潮尔,胡笳可吹出潮尔,人声也可以唱出潮尔,而后者如今被称做“呼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