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关于鲁迅孙子周令飞的截图火了,
内容令人忍俊不禁——
其实周令飞从未见过爷爷,他出生之前,鲁迅已去世;上学后,同学们经常抱怨:“又要背你爷爷的文章。”;周令飞说:“要我写通讯报道,我最不会写的就是作文,他们不信,就得写,因为我是鲁迅的孙子。没辙,写吧,起了一个头,写不下去,已经半夜两三点钟,太困了,排长拿根烟给我抽,我说不会,他说怎么可能,鲁迅抽烟。”
文章写得好、弃医从文、会抽烟等等,
都是世人对鲁迅的刻板印象;
实际上,鲁迅是个资深“尾款人”,
当他秀出自己了的“购物车”,
所有人都得惊呆。
本文节选自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华夏地理》9月刊
撰文:姜异新
摄影:任超
供图:北京鲁迅博物馆
从小就爱“抄”
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金石学家、国学家、美术家、翻译家......鲁迅以其博学与通达,试图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寻找中国新文化的方向,时至今日,仍具启示意义。
每当写作的冲动来袭,卡夫卡会夜间“涂鸦”;福楼拜“必须写出不可抑制的幻想”;鲁迅呢?鲁迅依旧抄古书。抄古书乃至钞古碑,鲁迅的确将这种表面上看来与创新性无涉的工作默默持续了经年,但绝非如同口口相传的那样是为了排遣苦闷。就连德国哲学家本雅明都看得出来,中国誊抄书籍的实践“无与伦比地保全了文学文化,誊本是解答中国之谜的钥匙”。可以说,这也是破解鲁迅之谜的钥匙。
有人说,鲁迅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思想,却不是构建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他研究中国小说及其演变史,却不是学院教授;他搜集整理很多稀有的金石拓片,却不是金石学家;他为完成中国字体变迁史,遍览碑刻造像铭文,却不是文字学家;他引领了新兴木刻的潮流,却不是美术家;他终生使用金不换毛笔写作,留下3万多页手稿,却不是书法家......鲁迅以他的博学与通达,试图重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寻找新文化的方向。
早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他便养成了这一浓厚的兴致。那时鲁迅最喜欢抄的自然是“草木虫鱼”——真实动物有291种之多的《山海经》、中国第一部精湛的生物图典《尔雅》,用比兴手法呈现出华夏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等等,鲁迅用荆川纸,画了格子衬在这些书里面,专注地影写、描画。
此后,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耒(lěi)经》《五木经》《竹谱》《笋谱》、王磐的《野菜谱》......一本本翻开,便进入了书海里的百草园,鲁迅满腔热忱、非常系统地抄下去。
20岁出头的鲁迅就提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首在立人”的观点,中国现代思想史至此需立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