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研究鲁迅的历史至少已有113年。有学者慨叹,在鲁迅研究领域已经没有一处没翻过的瓦片,然而,他对金石拓片的收藏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宝库。除了与佛首一起亮相的造像拓片让人惊艳,鲁迅生前共搜购历代拓本5100余种、6000余张,包括碑碣、汉画像、摩崖、造像、墓志、阙、经幢、买地券、钟鼎、铜镜、古钱、古砖、瓦当、砚、印等。特别是汉画像拓片,鲁迅生前曾编订过目录,研究精深,并有海内外编译出版的宏大愿景,此项工作虽未完成却具有开创性意义。

鲁迅的绰号是“猫头鹰”, 除了喜爱,大概和这件陶哨一样,有着警世的深意。

莲花座上的石刺猬,呆萌可爱,鲁迅用作镇纸,整理《俟堂专文杂集》时用来压住拓片。

鲁迅藏汉代“君子”砖

鲁迅藏唐代彩绘侍女俑,据统计,他收藏的俑有50余件
鲁迅将金石学的深研精神注入到了文艺理想中。他向曾共同留学日本又为教育部同僚的挚友许寿裳慨叹:“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是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

鲁迅喜欢日本浮世绘,如第二代歌川广重所作《东都名所龟户天满宫境内》
东方艺术的精髓难道在日本吗?西方如何观看东方?这一心问在不断鉴赏浏览汉画像拓片的过程中,在时时以日本为参照的比较视野下渐渐浮现,并催生了鲁迅式中国文艺复兴的思路——张扬纯粹中国本土黄金时代之艺术,回归毫无委顿、雄奇超拔的汉代,在世界艺术史上为东方艺术天马行空之大精神追根溯源,彰显中国精神。
近百年后,北京鲁迅博物馆编著的《鲁迅藏拓本全集·汉画像卷》由西泠印社出版,终于以全本的面貌再现了鲁迅的收藏与整理研究思路,另有碑刻、墓 志、瓦当、造像记、砖刻卷也陆续面世。

北京鲁迅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夏晓静研究馆员正在整理记录馆藏文物。该馆收藏鲁迅及同时代人的相关文物四万余件(套),包括手稿、藏书、书画、拓片等等。
本图摄影:杨昶
最开始抄书时,鲁迅其实是被插图深深吸引的。“镂像于木,印之素纸”,对他来说是非常神奇的魔术。中国古刻有着上千年历史,汉代石刻深沉雄大,唐末佛像雕镌精巧,明代小说绣像文彩绚烂。作为一种集体劳作,古刻需画工刻工、印工精诚合作而成。好的画工被尊为画师,刻工“以刀拟笔”,依样模仿复制,印工最终拓印完成。

鲁迅亲自设计书籍封面,手绘封面字,比如介绍苏联版画艺术的《引玉集》

1923年出版的《歌谣纪念增刊》封面出自鲁迅之手

1917年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徽
古刻这一中国特有的技艺于1320年左右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很快就被创造性强的西方画家习得精髓,并体会到“以刀代笔”,独立流畅地完成这一全过程的艺术愉悦。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自画、自刻、自印,创作版画诞生了。而中国古刻却在东方大地上渐趋消亡,只在年画与信笺中略见其影。

“老鼠成亲”年画是鲁迅幼时喜爱的年画之一
幼年鲁迅就迷上了“老鼠成亲”的年画。直到40年后,在上海的鲁迅还与郑振铎书信往来,合资编印古法《北平笺谱》与明代《十竹斋笺谱》,留下了考究典雅的中国古刻艺术史资料。这是“鲁迅式文艺复兴”的又一实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