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惯有的思维认为:老年人保守,年轻人冲动;北方人豪爽,南方人善于经商;农民质朴,商人精明,如此等等。我们也经常在网上见到一些地域黑,这是什么原因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刻板效应,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固定的看法和评价,并对属于该群体的个人也给予这一看法和评价。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况,节省时间与精力,但是往往可能会形成偏见,忽略个体差异性,人们往往把某个具体的人或事看作是某类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对某类人或事的评价视为对某个人或事的评价,因而影响正确的判断,若不及时纠正进一步发展或可扭曲为歧视。
我们在学生阶段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学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致产生颓废情绪。所以我们知道了刻板印象的危害,我们怎么杜绝它呢?这就需要了解它是怎么形成的。
社会刻板效应是经过两个途径形成的
一是直接与某人或事、某群体接触,将其特点固定化;
二是由他人间接信息影响形成,间接的信息影响,就是刻板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克服这一效应。
怎么克服?我们需要:
一是要善于用“眼见之实”去核对“偏听之辞”,有意识地重视和寻求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信息。
二是深入到群体中去,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接触,并重点加强与群体中有典型化、代表性的成员的沟通,不断地检索验证原来刻板印象中与现实相悖的信息,最终克服刻板印象的负面影响而获得准确的认识。
所以,北方人不一定都豪爽,南方人不一定都善于经商。
每天一点心理学,给你不一样的生活感悟,喜欢我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