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述分析思路及所举例子,笔者认为,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用平均值进行分析市场价格形成的思路本质是不合理的。在市场上,消费者出价并非按平均期望值出价,市场价格的形成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对一讨价还价的结果。在市场上,消费者并非完全无知,往往是具有一定信息基础的。比如旧车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总是会根据已知的情况,来对商品进行判断和价格决策。一般而言,好的商品,总会有一个好的价格;不好的商品,总是有一个不好的价格。另外,由于市场制度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包括信誉制度、售后服务制度等,都在不断健全和完善,所以,好商品低价格或差商品高价格的现象即使存在也是短期的,要长期存在是很难的。在长期内,好商品,总有好价格。
第二,按阿克洛夫分析,次品市场最终会消失,但现实世界次品市场不仅存在,而且大量存在,这本身就说明次品市场也是有效率的。因为若无效率,理性的人就不会选择次品市场,次品市场最终就会淘汰出局。所以,存在本身就是对理论分析的一种否定。
第三,次品市场的出价者并非都是忽悠者,或都不会说自己的东西是好的,或不会总说自己的车是“好车”。一般而言,好的商品所有者,总希望自己的商品有一个好价格;而差的产品,一般价格低也就成交了。只有少数,或极少数,才可能通过忽悠卖一个好价格的。在这种情况下,卖家往往需要承担风险的。因为交易总不是一次性的。你若在这次交易中忽悠了别人,你以后的其它交易行为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因为你需要增加诚信投入。另外,若你在交易中有忽悠行为,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所以理性的人是不愿意忽悠的。
第四,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确实存在有些人会通过压低价格来实现购买的行为,这主要是购买者为了回避风险而采取的一种折中策略。但这种情况会导致市场分化或市场交易期限拉长,而不会导致市场消失。也就是好商品,人们是不会轻易以低价格就销售出去的。这时,好商品,就会脱离次品市场,进入另外一个市场,比如,货卖行家,或等待时机。除非好商品所有者家里有急事需用钱,这时就可能会低价抛售。所以,信息不对称对商品市场的主要影响一个方面是导致市场分化:高质量的商品归高质量市场;低质量商品归次品市场,而次品市场本身不会消失。另外,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有可能拉长交易期限。比如收藏品市场,就是如此。
二、关于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经济学教科书在分析逆向选择问题时,总要要提到保险市场案例,其实这也是一个有问题的举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保险市场是存在逆向选择的。但逆向选择并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首先,人们在进行选择时,总是会综合考虑,不可能总是机会主义。人们总是有理性的,也总是有一定道德基础的。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总是要考虑现在的情况,还要考虑到现在的行为对以后行为的影响。
其次,保险市场的存在,本身就说明这种逆向选择的作用影响不大。因为若逆向选择成一种普遍行为,最终将导致保险公司破产,保险市场就不存在。
再次,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总会考虑各种情况的,总是会考虑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
第四,由于人们总是偏好稳定的。所以,人们对保险市场的需求也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防止反逆向选择行为。也就是保险公司会利用人们对回避风险的偏好而设计的制度或产品最终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客户的情况,这种情况我们也要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