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搬迁学校要与城市保持合适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一般要求离城市车程在2小时以外、4小时以内。
3.搬迁到乡村的学校,可以自办学校农场,供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用,顺便还可以解决部分师生生活需求问题。学校农场的土地,可以就近租农民的,也可以国家划拨一部分。
4.对乡村教师,提供额外补贴。乡村教师,工资应比城市教师高10%左右。
5.学校课程和教材设置,要有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教材。
6.要把劳动教育尽可能纳入高考体系中。如何纳入,需进一步研究方案。
7.还要大力提倡教师也要积极参加劳动教育。教育要以身作则。教师不参加劳动教育,要教育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效果必然不理想。
8.城市学校搬迁到乡村后,空出的学校土地,可以设计为城市绿地,或设计为城市养老院,或成为安置城市新移民的新居所(包括一部分从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等)。
9.要把城市学校办到乡村,估计社会接受度未必高,有些家长未必接受,需要政府强力推进。
10.为了增加乡村学校的吸引力,国家应把乡村学校办成质量最好的学校,或质量最好的学校,应在乡村,而不是城市。对城市里高考升学率前几名的学校,要带头重点搬迁到乡村。
11.对一些条件较好的乡村地区,可多安排建一些学校。比如,一些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工业污染小、比较安静的小城镇,或乡镇,或集镇,可以多集中建一些学校。同时,通过在小城镇集中建学校,还可以带动周边偏远地区贫困农民,在小城镇就业和集中居住,对解决乡村边远地区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也有好处。
九、高度重视德育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厚德载物,重视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德育建设。道德教育,特点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教师一定要严以律己,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十、高度关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身心健康问题
知识分子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最重要人才资源,是科教兴国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状况与国运兴衰密切相关。但目前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有研究显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达70%。一些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有个别甚至过激杀人,还有的发表过激言论等。为此,建议中央高度关注此问题。
一是建议在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如高校、科研院所、中学、小学等,普遍加强体育锻炼活动。要把单位职工的体育锻炼内容列入单位一把手业绩的重要考核项目。体育锻炼有助于释放压力,有助于增强幸福感,有助于增强身体活力,有助于加强一个人的社会关系。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特效药,且复发率较低。
二是对知识分子的管理要更多一些人文因素,要更多一些温情,不能完全靠冷冰冰的制度管人。因为科研是一项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而且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吃苦精神,且业绩难以通过制度进行量化有效考核。
三是对知识分子的考核制度设计要更全面,同时要多一些弹性的因素。考核内容不仅要考虑业务情况,更要考虑做人情况。在考核弹性方面,一是任务指标要有弹性。二是完成任务指标的时间要有弹性。三是工作退休选择要有弹性。可以考虑对知识分子实行弹性退休制度。所谓弹性退休,就是个人可以自主选择退休时间,但在不同时点选择退休,退休待遇会不一样。越是选择工龄长、年龄大退休,退休待遇必然越好。
四是对知识分子要建立底线生活保障制度。要坚决制止随意解聘。解聘不仅涉及个人和家庭生活问题,也涉及人格尊严问题,而且知识分子是尤其好面子的一类群体。所以,在工作去留问题上,单位处理一定要谨慎,要有细致的工作准备,绝不能简单化思维,更不能粗暴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