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态度“3反转”,明年首迎“房子升值潮”?高层13字已表态
实干家曹德旺说,过去的几十年里,房地产发展太快了,以至于吸收了过多本应该流向实体行业的发展资源,肥了房地产却瘦了其他实体行业。
现在来看,曹德旺这番话确实符合实际情况,学者王林曾直言,房地产通过“一次次的涨价”吸引着百姓们的资金源源不断流向这里,截至目前楼市沉淀的资金超过300万亿。试想,如果把长期沉淀的资金300万亿拿出来消费,该有多么强劲。

一个例子:A城市的大明终于决定弃房断供了。
2013年,大明成功拿到硕士毕业文凭,他已经没有了继续读书的意愿,毕竟来自农村的他深知应该早些进入职场,为家庭分摊一些经济压力。身边儿时的玩伴们,基本上都已经儿女成群了,自己却独自一人还在学术的路上漫步前行。他攻读的是软件工程架构专业,毕业之后找工作自然需要向这方面靠拢。
在找工作的前1年时间里,像多数人一样,大明也向往“黄道”之路(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然而时运不济,经过6次各大城市的忙碌备考,竟然没有一次笔试达到门槛的,100%全军覆没。于是他安安心心找了一份软件工程架构的对口工作,工作位于某大厂,基本遵从的是九九六的工作机制,高投入自然带来高回报,经过没日没夜的写代码、修改BUG,经过5年的积累,他终于做到了部门主管位置,月入也达到2万元高度。

2019年经别人介绍,他结婚了。婚房自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配置,大明的首套房子240万元,贷款168万元,月供为1.2万元。这次购房,掏光了大明多年来的所有积蓄,而且每个月还有1.2万元的巨额月供需要偿还,虽然有压力,但是终于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新房,一开始也挺安稳。
然而2021年以来,他失业了,公司的软件订单越来越少,老板只能裁人降本以求生存,他这种“高薪人”成为了第一批被裁的对象。在人才市场徘徊了几个月,也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大明说,城市里这么多房子,竟然没有一套属于100%属于自己,如果2个月之后依然没有工作,那就只能停掉银行月供了。
实际上,像“上述例子”的购房者其实还有很多,一方面房产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刚需买房无力,再加上住房大量闲置。这三者因素叠加在一起,似乎只能证明一个问题:当前的房产市场,确实出现了大量的房产泡沫化情况,楼市虚火过旺不仅仅是购房者感知得到,住建部等部委同时也有察觉,于是调控纷至沓来。

尤其是从2016年开始,房市调控更上一个台阶:
①金融端,“3+2”红线应运而生。一方面限制了资金流向房企的渠道、另一方面约束了金融机构向购房者大规模发放贷款的口子,同时银保监会提出,严禁资本违规进入楼市,同时对于违规贷款等情况进行查处;
②从需求方面开始抑制。城市限购、社保门槛、买房资格等应运而生,炒房客被纷纷卡住;
③从供给端约束地价。降低土地的价格溢价率,要求城市摒弃土地财政的高依赖性,2021年以来,城市开始“集中供地”,由于地产指数不强,土地流拍的情况普遍出现。
可以说,2021年之后,楼市正式被置于“速冻”的境地,促销潮、降价潮、甩卖活动纷纷出现,有的购房者提出,自己买房才30多天,开发商就把这套房子给降低了40多万元对外销售,让自己的房子一个月贬值40万元。
在房产“速冷”期,这种怪象四处可见。

难道,房市真的就会这么“消沉”下去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回到文首那段话,房地产始终呈现出“螺旋上升”趋势,在一段时间摁压之后,可能迎来新的宽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