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保大咖说》第八期节目正式播出,节目话题是“适老关怀有温度,惠民保赋能民生”。针对近年来涉及中老年群体身份信息交易的保险欺诈形式,以及惠民保促进普惠补充医保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启豪和平安养老险总部运营中心副总经理董晓梅进行了点评分享,引起保险消费者对保险欺诈危害及个人信息保护的重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从左至右: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启豪、主持人
勿因“小利”外泄个人信息
何启豪指出,保险欺诈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危害。
一是败坏社会风气,损害社会信用。保险欺诈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巨额保险金使得少数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甚至以杀人、纵火、故意制造事故等一系列的手段诈骗保险金。
二是直接蚕食保险消费者的保险金,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风险保障。保险制度是按照大数法则计算,以共同分担的金额作为经济补偿的来源,以保障经济安定和人民生活为目的的互助共济制度。投保人按费率缴纳保费而建立起来的保险资金,在理论上是属于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的公共财产。保险欺诈非法占有了属于全体投保人共同所有的保险资金,直接侵害了大多数诚实守信的保险消费者的利益。

中国政法大学中美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何启豪
何启豪表示,绝大多数手机应用也可通过银行卡+手机验证码的形式完成实名认证,这也是不法分子购买客户全套信息后可以顺利通过实名验证并投保的原因。
分析发现,不法分子购买的公民身份信息主要是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中老年人群,这类群体身份信息保护意识淡薄,会因为不法分子给予的微薄小利而泄露自己的相关信息。
何启豪提醒,当前,庞大的“黑灰产”也是各类诈骗迅猛发展的幕后推手,为诈骗集团提供大量公民个人信息、手机卡、银行卡从而进行洗钱套现、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我们的家人,尤其是家中长辈都应该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外泄,不能因为一些‘小利’去出租、出售、出借个人银行卡,电话卡,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如发现个人信息泄露或发现相关犯罪现象要及时报警。”何启豪称。
惠民保提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
惠民保这两年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销售十分火爆。
董晓梅表示,惠民保之所以迎来很大的发展机遇,主要原因在于其定位为普惠型保险产品,通过助力地方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尤其是将保障范围扩展至医保目录外以及特药和罕见病用药,大大减轻重特大疾病人群的医疗费用,分层次解决医疗民生问题,而且十分惠民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