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举一动,总是触动着你每一根神经。
给孩子读个绘本都东张西望,注意力太差了,这可怎么办;走到哪儿,那就一片乱,一点都不爱收拾,该如何是好。
其实这种焦虑只是个主观视角,你眼中的孩子和真实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同一个人。你很有可能被自己大脑给欺骗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有时会埋在你的「认知偏差」下。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常见的几个认知偏差。只有对焦出更准确的问题,才能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帮助。
1.孩子一定在撒谎吗?
有个家长曾抱怨孩子撒谎,问到怎么回事时,才说,老师布置作业十道题,孩子总是抄八道。肯定是不想做作业,孩子品格有问题了。
其实,家长还未深入调查,就先入为主给孩子找到原因。这种为问题找原因的过程,心理学称之为「归因」。
归因分两种:把问题总结为孩子个人因素,属于「内在归因」,比如孩子懒、能力不足、不够努力等等;相比较,把问题总结为孩子所处的环境因素,属于「外在归因」,比如老师没有安排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抄题目,或是同桌的小朋友在老师布置作业时打扰到孩子等等。
心理学家罗斯 Ross 研究了一个现象,叫做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内在因素,而低估了外在因素的影响。
正如这个家长一样,孩子漏抄作业题是一种故意欺骗的行为,这正属于父母「内在归因」的体现,容易给孩子贴上「说谎」的标签。

2.退后一步看。
当然了,你也许会反驳,如果偶尔漏抄,也可以理解,可这样的行为被我逮到好几次了!这不是故意骗热人吗?
其实,在急着寻找证据下定论时,第二种认知偏差出现了,即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
当人们在脑海里已经形成一个假设的时候,往往会搜集证据去证明自己的假设,或是选择性回忆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事件,并忽略其他对自己假设不利的信息。
孩子为了逃避作业故意骗人,其实只是一个假设。因为孩子漏抄作业可能有无数种原因。但父母一旦相信孩子是故意撒谎的,就会想起好多次孩子漏抄作业的例子。
而事实上,孩子每天都要抄作业,把作业抄完整的次数是多于漏抄次数的。如果父母后退一步,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孩子漏抄作业的行为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频繁。
这就跟拍照一样,如果我们把焦距拉近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上,那么就看不到全景了。一旦把焦距再拉远,才能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