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胆小的孩子都来自这样的家庭,很多父母后悔知道得太晚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优秀的自卑患者”。这一类型的人,看起来特别优秀,实际上内心深处自卑,不认可自己。因为父母眼中看到的都是不好的一面。这样的形式也许孩子童年时期不会显现出来,却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影响越深。
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中,或多或少都有这个问题。即使有些表面上看起来超级叛逆、很有个性的孩子,内心深处也是极度不认可自己。因此,自卑感是一种不能自助和软弱的复杂情感,像毒瘤吞噬着孩子的自信、力量感、存在感、价值感。
自卑感与严重缺乏父母的“肯定、赞美、欣赏、认同”息息相关。这几类家庭,养出来的孩子更容易自卑:
1、事事包办的家庭
当孩子1岁以上,都喜欢去尝试一些事情,对什么都很好奇,遇到什么都想要去探索一下。而有的父母却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什么事都为他做好,事事包办,结果导致孩子上学了,动手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而与同年龄人拉开距离,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并产生自卑感。
2、信奉“棍棒教育”的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少家长都想用打骂孩子来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而实际上,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变得畏畏缩缩,害怕犯错误,这样的孩子会逐渐丧失掉自信心,而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不停的遭受家庭暴力的摧残,将来孩子走上社会肯定很难适应、立足,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人生而自卑。有的孩子,在成长中走出了自卑,拥有了自信;而有一些孩子,却在成长过程中陷入自卑的痛苦中。而让孩子变得自信还是自卑,都来源于父母的教育。若父母懂得真诚的欣赏和鼓励孩子,能让孩子在被肯定的自信中,看到自己的闪光处。若父母懂得接纳和尊重,能让孩子在自主尝试中获得成就感。
3、过于节俭的家庭
节俭虽然自古以来都是一种优良品德,但是如果父母过于节俭,那么就会造成过犹不及的结果。因为这容易给孩子灌输一种这样的心理,那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孩子,家里面很穷。这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孩子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即使看到自己想玩的玩具,或者想吃的东西也不敢跟父母说,生怕父母会说自己不懂事。
父母过于节俭,一味地“穷养”孩子,不仅仅是给孩子带来物质上的短缺,还有伴随一生的“自卑感”。费诺伊德在《童年阴影》理论中提出:童年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长大后更难自立。
为什么过于节俭的孩子更容易自卑呢?因为在金钱方面,他们从来没有过话语权。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不懂得支配自己的钱。父母的格局,才能支撑孩子的高度。有一句话这样说:居富贵时,常怀谨慎之心才是正道;贫寒时,更需要不卑不亢心怀光明。
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家庭境况,才是最好的教育。
4、经常吵架的家庭
从心理学上来说,父母常常争吵甚至发生家庭暴力,更容易养出自卑的孩子。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而这一切都是在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密互动中所实现的。当孩子对父母有了信任、自信和爱的基础,才能让孩子更有勇气探索外面的世界。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人更重要的老师,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恩爱。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如果父母相爱,孩子会充满幸福感。而父母之间,总是争吵,会造成孩子心里的创伤,逐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感,一步一步让孩子在缺爱的环境中变得自卑。
从小生活在争争吵吵家庭的孩子,童年时期的经历,会成为他一生都抹不去的伤痛。它会形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可能让孩子一直活在自卑和不自信当中,直到长大,都不恋家,想到回家,心里就莫名的恐惧和紧张;工作以后,在单位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比较孤僻自闭,不敢过多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