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有人说随着云端技术的发展,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在网上扎到,云端的知识容量更大,更新更快,我们只要动动手指“百度一下”就能够找到《滕王阁序》的全文,而知道《滕王阁序》除了对于应试考试有用外,并没有其他的现实作用,费了半天的劲背一篇绕口的古文,学一个可能这辈子都用不到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这种说法其实就是理性无知的通俗表达。
理性无知是指,如果获取知识带来的现实好处比不上获取知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人们就会理性的选择不去学习这个知识和技能。因为是人们自己选择的“无知”,所以被称为理性无知。
因为获取知识的过程艰难,知识带来的现实好处不容易显现,我们就可以无知下去么?在很多人多宣扬授人以渔的今天,我们就可以任由自己不了解“鱼”么?在云端拥有所有知识的前提下,我们还有必要在头脑中储存那么多的知识么?
答案是有必要的。
尽管无知是理性的选择,但无知仍然是无知,仍然需要知之。
03具备既定的知识才能准确的检索信息
理性无知不可取,仍然需要掌握知识的原因之一就是,哪怕信息的获取途径千千万万,但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准确的检索信息,查验信息的真实性。
朋友圈流传过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什么小龙虾是处理尸体的虫子,母乳干了是妈妈 的血,肉松是棉花做的,牛奶致癌,痛经吃止痛药对身体有害……

这些谣言你不是看到自己的父母转过,也肯定看到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发过相关的朋友圈。
为什么“肉松是棉花做的”这样看起来十分离谱的谣言也有人会相信呢?
实际上就是听信这些谣言的人对于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没有一个自己的评判体系,认为只要传播的,那就一定是对的,不相信会有刻意传播谣言只为骗取流量的人存在。
尽管他们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但似乎相对于更多更宽泛的信息获取途径而言,不偏听偏性,懂得如何去查验信息的真实性更为很重要。

而只有了解了足够的知识才能知道在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时,要看信息的来源、信息是一手信息还是二手信息,才知道肉松和棉花的前身有着不可逾越的种族隔离,才知道吃止痛药是被一线专家所认可的缓解痛经的正当手段。
具体来说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有以下几个要点:
1.警惕那些依赖直觉而成立的信息,警惕别人的“我觉得”
2.根据信息的来源粗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3.佐证信息成立的现象真实的发生了么?
下面我举一个前几天发生的事情作为例子,来看看怎样用这三点攻破谣言。
一个亲戚跟我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可得对妈妈好一点,微信上都揭露了母乳都是妈妈的血!
我:……???是么?
亲戚:是啊!那母乳晒干了都是血,小孩都是在喝妈妈的血!

亲戚说的时候我就十分无语,虽然当时我并不知道在生物学上乳汁和血液的具体构成成分是否相同,差别在何处,但我还是一下就能看出这是一个真实性十分待考察的信息。
根据信息的来源粗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在亲戚说到这个信息的来源是微信时,我就开始对她说的话产生了质疑。亲戚一定是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转发标题为“震惊!!!!母乳竟是妈妈的血!”,“快点进来看看吧,乳汁竟然是这东西!”这类的文章,而这类吸引点击量的文章大多是为了骗取流量,而不是正经的科普医学知识,既然文章写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流量为了盈利,那其中所蕴含的知识的真实性一定是次于吸睛的力度的,所以应该对此抱有理性的质疑。

警惕那些依赖直觉而成立的信息,警惕别人的“我觉得”
对于她说的“母乳晒干了就是血”我也有两点怀疑。血肯定不是直接就能被看到的,而她所说的晒干了是血,能看到的也一定只是红色的液体,她是如何判断这红色液体的就是血呢?还是仅仅是做实验的人直觉认为“红色的就是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