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瀚章到任不久,便又奉旨改任湖广总督,彻查工作仍由文格全权负责。
包庇官军
文格很快奏报了复查情况:
袁廷蛟勾结外匪,起兵叛乱,前督臣吴棠调派大军到东乡平乱。李有恒率部掳掠妇女,但经查证,皆是谣传。
三月初破寨后,李有恒所部有散兵游勇抢夺百姓耕牛,李有恒已将耕牛还给失主,且将抢牛兵丁正法。
至于滥杀无辜,纵火烧杀之事,更是无稽之谈。
如果大军有不法行为,为何事后并无百姓前来控告。况且,李有恒回防后,士绅官民爆竹欢迎。
可见,这是袁廷蛟故意散布谣言。

谢思友初到东乡时,因为犍为县有土匪聚众滋事,省城官兵前去剿灭,城内兵力空虚,所以我将谢思友调回成都,并非他主动撤军。
谢思友的确诉说过东乡并无叛乱,但他拔营第三日便发生乱军扑营之事,可见谢思友也是被袁廷蛟迷惑了。
李有恒久历戎行,转战多省,同治三年经前四川总督骆秉章奏留在川有十多年。如果朝廷因为谣言处罚李有恒的话,恐会令军士寒心!
至于绥宁府和东乡县的官员是否有听任局绅把持税收,则有待审问。请将东乡知县孙定扬,长廉解职,接受调查。
复查奏折一公布,便引来官员们的质疑!

陕西道监察御史李廷萧斥责文格不辩是非,用已故的吴棠和骆秉章做挡箭牌,分明是用心险恶!
他建议朝廷另派大员前往查办,务求查个水落石出。
扑朔迷离
九月初四,都察院接到在京的四川籍京官,内阁,翰林院,户部、兵部、刑部,工部等衙门的同乡官员,及四川籍贡士,举人等共计四十七人的联名状。
众人呈控李有恒率部洗劫,滥杀无辜,并附上多条证据!

慈禧只得命文格重审,不得再有疏漏。不及后,朝廷正式任命丁宝桢为四川总督。
文格得知后,于十月二十一日上奏:
请将提督李有恒,提督刘道宗分别革职,一并交给新总督丁宝桢审讯。
慈禧同意,并把文格升任山东巡抚,调离了四川。
丁宝桢并非昏庸之人,但他是靠镇压太平军起家的,对反抗官府的民间力量抱有很深的偏见,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秉公查案。
光绪三年九月初六,丁宝桢经过一年的审讯,上奏了调查结果:
袁廷蛟以减粮为借口图谋私利,知府易荫芝不捉拿袁廷蛟惩治,任他带领百姓沿乡滋扰。
知县孙定扬到任后,以匪徒滋事,县城危急为由请兵援剿。前任总督吴棠派拨官军四千余人之多,严檄各营迅图扫荡。
李有恒等人到东乡后,先以安抚为主,声明只拿首恶,按兵不动。各乡百姓尚无十分惊疑。
此时,孙定扬与局绅议派次年捐输,还要提高银钱兑比,并在官渡场招募兵勇,要向场内百姓抽税,致使百姓与兵勇发生冲突。
袁廷蛟借此鼓动百姓扑营,官兵反击,大败暴民。各处百姓怀疑官兵要痛剿,纷纷退避山寨。
官军怀疑百姓武装顽抗,就用力进攻,杀戮遂至数百人之多。
奏折的最后,丁宝桢附上了处理意见:

袁廷蛟纠众围城,率众扑营,按谋反罪判斩立决;
东乡知县长廉不能革除整政,革职;
暑理东乡知县孙定扬处置失当,仓皇请剿,酿成大案,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绥定知府易荫芝做事糊涂,因已降职,免于处罚;
继任知府王元晋,继任知县周瀚未能禀报袁廷蛟闹粮,将领掳掠等事,请求交部议处;
提督刘道宗、总兵雷玉春率部杀伤百姓,属正常战斗伤亡。但治军不严,致使民间怨声载道。
请将刘道宗革职,杖一百,流三千里,发往新疆赎罪;
雷玉春革职,杖八十,发往军台赎罪;
李有恒身为诸军统帅,不能对部将严加约束,革职处分;
东乡军官许安国,杨开泰,蔡启祥等在带兵查办时,畏众潜逃,并丢弃器械马匹,懦弱无能到极点,一并革职;
局绅王宗恩,团首吴芳体等人并无勒派浮收,无罪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