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刘备先从刘表后侵刘璋,为什么有的人仍说他仁义仁慈?
刘备被曹操进攻,逃离新野、樊城的时候,十万百姓生死相依,不离不弃。刘备当时眼看百姓被曹兵蹂躏,觉得自己连累了百姓,竟然想要自杀谢罪,以使百姓得到解脱。
第四、刘备对于人才都是礼贤下士,这也赢得了士者之心。

像:为了请诸葛亮下山,刘备三顾茅庐;为了得到黄忠的归顺,他亲自登门拜访;张松来访,他派赵云出城三十里迎接,并亲自到馆驿迎接……
第五、刘备对于竞争者宽宏大量,从不赶尽杀绝。
1、吕布来投,他明知吕布是一个见利忘义的小人,为了道义的担当,他还是收留了吕布。
2、对于荆州四郡投降吧太守,刘备基本都是留用。
3、对于刘璋的归宿,刘备也妥善安排。这个方面,刘备就比曹操做得要好得多了。
刘备投奔刘表,是为了联合刘表对付曹操。刘备夺取了西川,也是为了兴复汉室,实现《隆中对》的战略构思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他要兴复汉室,就必须要有一块根据地。刘璋投降以后,刘备待之以贵宾之礼,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也体现了刘备的仁至义尽。
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说:
“人君之德,以刘备为最美。”
我觉得,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虞世南的评价吧。让我们最后回顾一下刘备给刘禅的政治遗嘱: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历史上有六百多位皇帝,要求继任者一定要做个好人的,恐怕只有刘备一个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刘备的仁义和仁慈?
引言:刘备不管在《三国演义》还是在正史《三国志》的记载,都是个非常仁义和仁慈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每个人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这也无可厚非。摒除个人的主观因素,看看正史里记载的真实的刘备。
刘备的在荆州的仁义之名世人尽知
01.在刘表病重之时,欲把荆州托付,刘备以不忍相夺所拒绝。裴松之表示刘表之言不可信,确实刘表一直钟爱幼子刘琮,还有长子刘琦尚在,断然不会把荆州基业托付给刘备。刘表是试探刘备的,但刘备表现得很从容,不管是刘表还是其他人包括诸葛亮劝说刘备接管荆州,刘备都是以不忍夺宗亲刘表的基业为由拒绝了所有人。
魏书》曰: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
02.刘备在当时寄居于荆州,拿下荆州,就有和曹操争夺天下的资本,但刘备并没有,在得知刘琮刘琮降曹,也没有过多的言语去指责,而是自己路过刘表的墓碑之时,泪牛满面而去。
03.在刘琮投降后,刘备在当阳遭到曹操的追击,荆州的百姓和官员主动跟随刘备去江陵,行军缓慢,有人建议刘备轻骑去往江陵,刘备不忍抛弃这些主动跟随的百姓,要与大家共存亡。
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刘备的仁义不代表是庸碌无能
刘璋与刘备各有所需,刘璋请刘备入蜀抵挡张鲁,刘备也想图谋益州。前期两人和睦,后来因为乐进与关羽在青泥对峙,曹操征讨孙权,刘备要回军相救,刘璋给刘备的兵力只有四千,粮饷皆减半。因张松勾结刘备之事被泄密,刘璋与刘备关系破裂,刘璋派兵不放刘备回关,刘备生气开始攻打刘璋,直至刘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