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开的地方
“筋长一寸,寿长十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要想长寿,我们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健身运动;然而歌唱家的长寿,似乎又提示我们长寿与“丹田呼吸”相关;可是很多长寿老人又告诉我们,长寿的秘诀是心态平和,似乎心态才是长寿的决定性因素。那么健康运动、呼吸和心态,究竟谁才是长寿的决定性因素呢?三者之间又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呢?
经典永恒
文章开篇,我们来点“高大上”的内容,占据一个制高点。《道德经》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本源,是指每一个独立的个体;“二”是阴阳,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三”,则是指事物的一种发展变化。就健康运动而言,生命就是一,是根本;生命的一分为二,则是形体和精神;形体和精神的交融,诞生了气息和活力,使人体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就是三。所以我们从“制高点”的角度来看,身体、呼吸和心态,三者是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而我们的健康养生,就是从身体和精神的两端为起点,调动体内的一种气息,从而达到生命状体的一种和谐有序。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一种健康养生的方法,叫做“导引术”,“以形导气、以意引气”,就是从身体和精神的两端入手,进而来调节生命的气机,祛病延年,获得健康。
具体到身体和精神的锻炼,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内容。身体的锻炼,我们有传统的四大功法“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和易筋经十二式”,还有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其他功法。锻炼精神的方法更多,有佛、有道、有儒,甚至还有来自西方的基督和天主。作为一名传统运动养生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我不断的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身体易调,精神难治”。练习传统运动养生功法,只要是我们按照科学的模式进行学习,都可以很快的掌握住动作要领,达到功法的要求,然而对于如何调整精神,似乎大家都在向宗教靠拢,而与传统功法脱节。所以每次当我听到学员说“周老师,你功法教的太好了,我以前多少年学不好的动作,在你这,一周就学习会了”类似的话时,就会产生一种思考,那就是如何使学员快速正确的掌握“锻炼精神”的方法。
传统运动养生功法“锻炼精神”技巧的缺失和不完善,使中国的传统运动养生功法,不得不依附于宗教,于是出现佛门养生功、道家养生功、儒家气功等等;而没有依附宗教的练功者,往往会陷入对于某一个“门派宗师”或者“个人神化”的盲目狂热崇拜中,这样可能会步入歧途,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而印度瑜伽的“梵我合一”,其实质是养生功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对于自然的归属合一,似乎又离我们普通人有些远。那么,从传统运动养生功法的“锻炼精神”究竟该路归何处呢?
人类的进步和收获,往往来源于阅历和思考,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可能就会给我们带来灵感,我对于传统运动养生功法“锻炼精神”的认识也是如此。每天早上带学员练功,周围的环境都会比较安静,但是这种安静逐渐被打破了,原因在于一个“唱歌老者”和“练鞭中年人”的出现。“唱歌老者”声音的高度堪比“大衣哥”,然而能欣赏度却不如“凤姐”参加选秀;练鞭中年人那“啪啪”的声音,更是有些刺耳。我刚开始心里很烦,认为他们影响了我,但是当我想到他们也是为了健康,应该像我们一样获得大家的关爱和支持时,我的心态平和了,觉得这种所谓的噪音也可以被接受了,甚至练功的过程中,有时会忽视掉这种干扰的声音。于是,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心态平和时,外界的刺激,可能会是提升我们锻炼效果的一种有益干扰。当然,这样认识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会爱别人,于是我认为“爱、关心别人”,是锻炼精神的一种核心。
庄子有一篇寓言故事,叫做《空船》。讲的是一个人驾船渡过河流,结果被另外一条违规行驶的船撞了,于是这个人就对另外一条船大骂。可是当他发现对方船舱里没有人、船是空的时,这个人的气就消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决定我们心态的,其实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身的想法,当我们能够具有仁爱之心时,就不会随意因为外物而动摇我们的心态,影响我们的心情。所以“仁爱之心”,是我们锻炼精神的核心,这种方法叫做“虚己以待人”。因此,以“仁”为核心的“仁、义、礼、智、信”,才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锻炼精神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