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刘备先从刘表后侵刘璋,为什么有的人仍说他仁义仁慈?
乱世之中,最能成就事业的就是军队和地盘,恰恰刘备的“仁德”就能带来这两样必需品。百姓的拥戴能让一个陌生的地方,比如徐州、荆州、益州等地,慢慢地接受他的领导,这就能带来群众基础。而拥戴他的农民、乡绅又是他兵马钱粮的来源,这些都是“名声”给他带来的好处
所以,看出了这一点的诸葛亮,着力打造的就是刘备的“仁德”,一切征战、权谋都可以交给诸葛亮来做,刘备只需要表演出一个“仁义”的君主形象就可以了。
他占据刘表的荆州,是在刘表死亡之后,并且是从曹操、孙权手中夺回的荆州,并没有给人把柄。而益州之地,是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川,想着让他来为其阻击张鲁、曹操,定下了引虎驱狼的计策;而更是因为张松、法正等川蜀旧臣拥戴,才“不得不”做了两川之主。他是以刘璋忘恩负义的前提夺取地盘的,占据了大义名分。
所以,刘备的“仁义”、“仁慈”,其实只是表演出来的而已,不说前期的割据,如果他真的仁义,也不会在“隆中对”的时候就定下要攻取荆州和益州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有人说刘备在三国演义里被神格化了,君子形象深入人心,其实在真实历史中的刘备,也是一个异数,正史记载,刘备集团是三国乱世,全国大大小小的军阀中,唯一没有屠城记录的。
刘备取益州确实是不义的,这在当时就有人表达看法。
据《华阳国志》记载:
先主领牧(益州牧),(李邈)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让(责备)先主曰:“振威(刘璋)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
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
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
当初刘备夺取益州,领益州牧。李邈在酒桌上公然谴责刘备,指出刘备的做法太不地道了。
而刘备问李邈,你认为我不该这么做,为何当初不相助刘璋反抗呢?
李邈答道:并非我不敢,而是做不到。
有很多人本质上是道德洁癖,这没什么不好,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很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督促他人,知行合一,那这个社会就完美了,很明显,在和平年代都还做不到。

在战争年代崛起的喋X帝王,根本就没办法做儒家概念的圣王,只有二袋代们在祖父辈们帮他们扫平群雄,再清理权杖上的尖刺后,才有做道德标杆的资格,就像宋之仁宗,明之孝宗。
如果在乱世强行君子之道,会怎么样?
很明显刘禅在正史中的言行,是最接近古之圣王的,他不同意北伐,也不想要魏吴两地,在诸葛亮去世后就下令全国罢兵施行仁政,他忘了他身处乱世,龟缩自保以致国家灭亡。
而后世百姓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否定了他的全部,后世戏剧演绎的刘禅形象都和弱Z差不多,一演绎就是两千年。
我不佩服刘备,也不讨厌刘备,我知道自己如果穿越到三国乱世,多半是个挨冻受饿的小兵或者农户,天知道我能不能活过40岁。

但我也知道,人如果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必然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织草鞋的刘备,能做到的事情很有限,加冕汉中王的刘备,能做到的事情就更多。
无论我们骂刘备,还是夸刘备,无论我们怎么评价刘备,都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只是和平年代的我们在酒足饭饱之后的妄言而已。
现状是,只有不做事情的人,才对做事情的人有评价权。
也许我们应该先做好自己手里的事!
《三国演义》里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势力中,只有刘备是草根出身,没人马、没地盘,创业艰难,两得徐州,两失徐州,投公孙赞、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四处投奔,无家可归,只带领关羽、张飞、赵云四兄弟闯荡江湖,在诸侯间混口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