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命和珅去赈灾,没想到和珅往赈灾粮里掺沙子,究竟为何?
乾隆年间最出名的开放粥厂赈济灾民事件是发生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当时广东发生了台风灾害,时任两广总督李侍尧联合广东豪绅开办粥厂,在开办粥厂过程中李侍尧故意窜通地方豪绅,以次粮充好粮,粥稀如水的方式大量的侵吞了赈灾粮款。
以至于当时广东受灾地区的百姓宁可沿街要饭,要不去官办的粥厂喝粥,一时之间李侍尧办粥厂的事情成了广东一大闹剧。
而且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乾隆当时还不知道事情原委,还曾经下旨夸奖了李侍尧忠君体国为百姓干实事。后来李侍尧还升任军机大臣、大学士还兼署云贵总督,这相当于成了宰相还兼管着云南和贵州两省军政事务。
不过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还是被查出了贪纵营私之罪,乾隆派刚刚获得宠信的和珅去查办李侍尧,此前的和珅还是一名比较清廉正直的官员,而查办李侍尧案也是让和珅彻底黑化,和珅表面看似秉公查办了李侍尧,实际上他侵吞了李侍尧绝大部分财产,这也是和珅第一次在官场上伸手贪腐,从此和珅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大贪官。
所以历史上的和珅并没有当过钦差去地方开放粥厂赈济灾民的事情,那他也就不可能发生往粥里掺沙子筛选出真正灾民的事情了。不过虽然和珅没干过,但历史上确实也发生过这类故事,只不过不是在和珅身上而已,而是发生在北宋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臣范仲淹身上。
在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失败之后,主持新政的宰相范仲淹因为新政触犯了王公贵族的利益,所以导致新政失败,而失败后范仲淹也受到王公贵族的排挤,因此范仲淹从宰相被贬为地方官,后来曾出任杭州知府。
范仲淹主政杭州之后,正好赶上杭州地区爆发饥荒,范仲淹一方面下令开太平粮仓赈济灾民,另一方面又开设官办粥厂赈济那些受灾严重无家可归的灾民,在开设粥厂时就出现了一些家有余粮的人冒充重灾民去领粥喝,范仲淹就是用的往粥里掺沙子的办法才筛选出真正的重灾民。
后来范仲淹发现灾情比较持久,而且也不能总这么开仓放粮,于是范仲淹又用了以工代赈的办法来救济灾民。范仲淹一面以官方名义修建太平仓存量,招募民工,另一面又召集杭州地区的寺庙主持,告诉他们灾情时节人工费比较便宜,让寺庙主持大肆招募民工修建和维护寺庙,这样一来工作岗位大增,老百姓也就有钱购粮了。
由于饥荒严重,粮价也上涨到了一斗米一百二十钱,范仲淹眼看粮价飞涨也不行啊,于是他又想出一个办法,他以官方名义号称一百八十钱收一斗米,并且范仲淹对外大肆宣传杭州米价一百八十钱一斗,于是大批粮商就都把粮食运到了杭州。
物以稀为贵,饥荒严重时没有粮食肯定贵,这回突然各地粮商都通过漕运把粮食运到了杭州,这一下之间杭州就不缺粮食了。紧接着范仲淹就又以官府名义以正常粮价收购这些粮食,各地粮商们纷纷傻眼,不过眼看着确实来到杭州的同行很多,而且在走漕运把粮食运回去更加浪费运费,于是粮商们只能以平价把粮食卖给了官府,由此杭州府可以囤积了大批粮食。
而朝廷的御史言官却以不恤饥荒灾民和大兴寺庙土木为由弹劾了范仲淹,结果就是范仲淹向宋仁宗阐述原委,最终公元1050年这一年不仅杭州爆发饥荒,很快饥荒灾难蔓延到全国,而由于范仲淹及早就做好了准备并做好了以工代赈的政策,因此杭州百姓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灾影响,后来杭州百姓为了纪念范仲淹,在西湖给他修建了范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