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命和珅去赈灾,没想到和珅往赈灾粮里掺沙子,究竟为何?
所以看完这些是不是就明白了,这件事本来是发生在范仲淹身上,后来被移花接木到了和珅的身上,当然,不管是范仲淹还是和珅,这种办法是最为睿智的办法,可以最快筛选出灾民,能确保粮食给真正有需要的人吃。
本来道理就是如此,当一个人真饿到连观音土都吃了,他们是不会在乎粥里掺一些沙子的,毕竟就粥吃沙子也能活命,活着是当时应该最主要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尊严。
写在最后
其实和珅救灾往粥里掺沙子的故事也是想说明和珅本人非常机智,遇事有当机立断处理事务的能力。历史上的和珅虽然没干过这件事,而且和珅是著名的大贪官,但他确实是非常有能力,乾隆交代的每一件事他都能办的非常完美,这就是他的办事能力。
而且和珅这个人很有才华,精通汉、蒙、藏、满多种语言,他还会英语。乾隆晚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来华,当时清朝文武大臣没有能与马嘎尔尼交流的人,唯有和珅会一些英语能与马嘎尔尼对话,为此和珅也给英国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和珅的言谈举止也被马嘎尔尼评为有大国宰相风范气度。
其实和珅除了贪婪成性之外,他的政治才能和才华以及头脑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可以说和珅是一位非常难得的人才,但可惜最终他成了历史第一大贪官。
乾隆年间,黄河发了大水,地里的庄稼眼看就要收了,这下全都淹了,导致几乎绝产。这可苦了老百姓,吃饭都成了问题。
街上到处都是灾民,大人拉着孩子,孩子拉着更小的孩子,一路逃荒,去找能吃得上饭的地方。
路上,身体虚弱的老人、孩子,半路倒下的不在少数。人死了,就匆匆用草席裹一下,扔到乱岗子边上了事。
这天,本来没有声息的路上热闹起来,在一阵又一阵的锣鼓声中,来了一队官员模样的人。灾民们都来凑热闹。
一个官员模样的人,走到一个大台子上,大声说道,朝廷知道大家受灾了,特命他来赈灾,所以来给大家赊粥了。
穿着破衣烂衫的灾民们,此时高兴地奔走相告,也有念阿弥陀佛的,也有手里拿着碗在眼巴巴地等着的。
只见灾民面前支起了一口几个人都怀抱不过来的大锅,锅里加满了水,放上了粮食,然后点起了柴火。不一会儿,锅里就冒出了粥的香味。
一人一碗,灾民们捧着热腾腾的粥,都选个阴凉的地,蹲下吃起粥来。
这下来赊粥赈灾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和珅和大人。和大人就在那里盯着灾民看,看着看着就看出了问题。
这吃粥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多,再细看每一个人的脸色,有的人脸色阴暗,全是菜色,一看就是受灾的,几天没吃饭的那种。而有的则脸上红光满面,精神头十足,一看就是来蹭饭的那种。
和珅眼见自己所带的粮食也不是很多,而且如果皇上知道因为自己办事不利的话,那就不好了,所以和珅为此茶不思饭不想,一个劲地琢磨该如何解决这个事情。想来想去,和珅还真想出了办法。
第二天,在发放粥饭之前,和珅当着众人的面,抓了一大把沙子,扔进了锅里。扔完之后,还拍拍手,哈哈大笑,说喝吧,你们喝个够。
灾民们立即骚动起来,有骂爹骂娘的,说和珅缺德的,有唉声叹气的,也有小声嘟囔说,还好是好沙子,不是土。如果是土,也得喝,不喝是不饿。
但是大多数还是敢怒不敢言,依然拿着碗等着喝粥。
现在粥了有了沙子,灾民们喝起粥来慢了很多,就怕被咯牙。说实话,问题也不大,因为沙子重,都落在了碗底,只是喝到最后注意一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