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的是,刘邦这家伙绝不是省油的灯,这种人玩起横来腹黑着哩,更没地方说理去。他能来赴宴,是不是因为听说了县令要强娶我的女儿呢?

吕公一哆嗦,坏了,要真是这样的话,这家伙来赴宴肯定也是没安什么好心。女儿啊,你命苦啊!
吕公猜对了,刘邦什么时候缺过酒?他不惜得罪县令就是要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让县令如此不顾吃相呢?
萧何一边忙碌一边冷眼观世界:有意思,太TM的有意思了。县令想张口叼羊羔,半途却来了一个抢食的?咦?我老萧何不趁机插上一杠子呢?
当然,萧何的目的不是吕姑娘,而是为了拍刘邦的马屁,于是他悄悄地给吕公介绍起刘邦来。

吕公听得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绿,一会儿红,跟万花筒似的。终于他听明白了:其一,这位刘邦黑白通吃,连县令都得罪不起;其二,这家伙虽然有个儿子,但还是个光棍汉;其三,刘邦对你女儿有想法……
也罢,县令跟刘邦都是半老头子,但女儿嫁给刘邦起码是个正妻,自己脸上也有光。再说了,有刘邦这么个女婿,县令都不敢欺负,我吕家在沛县就算是落下根了。
可话不能这么说,于是老吕一边舔着脸上杆子嫁女,一边还给自己找了个体面的借口:“按吕老汉精通相术,从来就没见过你这种大贵之相,如果不嫌弃的话,我有个女儿愿意给你当专职保姆。”

他懂个球的相面?要是懂的话怎么就算不出来仇家要害他?怎么算不出来老吕家后来要被灭门?也算不出来县令要阴他?给自己找台阶而已!
刘邦正中下怀,他在沛县名声早就臭了,低门矮户他不愿意娶,高门大户人家不愿意嫁,所以混到四十多岁依旧是光棍汉一个。如今这个大富豪的外来户上杆子求自己,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爽!
于是,吕公怀着复杂的心情,将女儿吕雉送进了刘邦的洞房。
谢谢邀请:
有人说吕公会看相,第一次见到刘邦,就断定刘邦日后会成大器,继而把爱女吕雉嫁给他,我只能说,这是胡扯。我们要基于一个现实,吕公拖家带口从山东单县迁涉到江苏沛县定居来,不是为了图谋发展,而仅仅是为了避祸。
吕公投靠了好友县令,县令为欢迎吕公的迁居,特设了一场盛大的接风宴,此时一直提心吊胆的吕公,才真正把心放了下来,人一旦安心下来,就会考虑一些家庭锁事,比如儿女吕雉老大不小了,还没有婚配,这时看到刘邦,自己觉的和女儿挺般配,所以决定将吕雉嫁给刘邦。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我曾经有位熟人,为了躲避债务,也曾经去投奔过一个好友,在好友家住了不到半个月,好友的脸色就慢慢不对了,后来他在好友的小区租了一套房,时间一长,好友就对他说“你最好租的远些,不要和我离的太近,你欠钱的人,好多我都是认识的,人家知道我和你的关系,容易影响我的正常生活”,你看,这位所谓的好友是怕连累自己,其实当时的沛县县令,又何尝不会有如此想法呢?好在县令是真朋友,明知吕公是避祸来的,也不怕引火烧身,吕公才放下一颗不安的心。虽然司马迁的《史记》讲述的不那么详细,好在古今的人性是相通的,基于这一点,我们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去分析、探究,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在古时,一般女孩十五就要结婚了,对象也是父母定的,这是事实。那么当时吕雉多少岁呢?《史记》里没有讲,但我们知道,她和刘邦生了鲁元公主和刘盈,什么时候生的鲁元公主不知道,但知道刘盈是公元前210年生的,刘盈18岁娶鲁元公主的11岁的女儿张氏为妻,按正常情况,假使鲁元公主15岁结婚,16岁生女儿,那鲁元公主应该是27岁,比刘盈大了9岁,就是说她是公元前219年生的,吕雉出生于公元前241年,那么就是说吕雉22岁生女儿,当时吕雉应该是22岁左右,这相对于15就应该成婚的习俗来说,吕雉是绝对的大龄剩女,你想吕公能不着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