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战争,城市停水停电停气,居民怎么生活?
去年12月中旬,广州短暂出现大规模停电,但经过一个小时的抢修,供电系统就恢复了正常。然而仅仅一个小时的停电,很多网友就表示已经“完全受不了了”。互联网出现之前,停电的后果最多也就是“黑灯瞎火”,大家早早睡觉也就完了。然而现在的人们一旦失去五彩斑斓的网络和灯红酒绿的夜晚,马上就不知道如何安置六神无主的灵魂。
今年2月份,美国德州遭遇了50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超强冷空气导致供电设施被冻坏,城市大面积停电。停电意味着供暖系统不能运转,很多德州人不得不点起篝火取暖,期间甚至发生了祖孙三代一家4口,因室内点火取暖,引发火灾不幸罹难的悲剧——注意:这只是和平时期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人们就如此的不知所措,如果战争破坏了眼前生活的便利,我们该怎么办?是高科技宠坏了人类?还是我们的城市太脆弱了?
科技越发达,城市就越先进,然而最先进的部分往往经不起破坏。因为先进意味着系统复杂,系统越复杂,对资源和科技的要求就越高,抗风险能力也会随着高度的便利而递减。水电是城市的血液,城市是国家的筋骨,水电一断,城市必将崩溃。破坏者只要毁掉几座大城市,国家的管理系统就有可能瘫痪。因此,所有的战争发动者,都会把重点打击目标集中到柏林,东京,广岛,伦敦和莫斯科,而不会选择撒哈拉沙漠或斯拉夫草原,以及人烟稀少的农村和山区——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下达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10万工人纠察队,配合人民解放军保护城市供电与供水系统的绝对安全。

78天的科索沃大轰炸告诉我们,城市的水电系统一旦被破坏,意味着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被剥夺。我们设想一下,一家人如果住在20楼,一旦停电,只能从楼梯上下。停电意味着停水,不要说解渴,甚至连上厕所都成问题。人们只知道饮水来自水龙头,但如果水龙头没水了,人们竟然不知道哪里可以得到水(就像现在很多城市孩子会天真的说:苹果来自冰箱,大米来自超市)。
这个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诺大的城市居然连一口水井都没有。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有一位叫克里瓦瓦茨的赛尔维亚导演,在科索沃大轰炸期间,因断水断电断粮生生饿死在了自己家里。这位伟大的导演曾经拍摄过经典电影《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炮火连天的贝尔格莱德城区,很多人刚刚抢了一桶水,转眼就死于敌对者的枪下——战争是多么的可怕。
还有,停电之后,高度智能化的城市运作系统将瞬间崩溃。人们无法完成电子支付,但手里又没有现金,银行的智能业务系统,将不能提供正常的人工服务……金融挤兑一旦升级,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涌向超市,粮店以及所有能够获得生活资源的场所。
更严重的是,没有电,所有的通讯工具将成为摆设,人们将不能获得外界的任何信息。没有可供参考的信息,人们就会猜测,有猜测就会有很多种结果,而人们最愿意相信的,恰恰是最负面的那个。惶恐与无奈的相互叠加,人们就有可能在等死般的恐惧中铤而走险——城市越发达,文明程度就越高,但抗风险能力就越低。

我们在电影中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台词:“战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逃到乡下去避难了……”。
没错,在和平年代,城市的便利与繁华的确令人向往。但如果爆发战争,农村反而会因为经济落后,结构简单而能够幸免于难。战争时期的农村,将成为城里人趋之若鹜的避难天堂。
农村是粮食的天然源头,河流与水井的广泛分布,基本上能够保证最基本的活着。更重要的是,敌人的导弹和战机只会对大城市感兴趣,不大会光顾毫无价值的农村,山区和牧场。如果有人在战争来临时选择农村,建议带一本《瓦尔登湖》,也许你会从梭罗的感悟中重新理解这个世界——“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一旦与荒野脱离,就会变得孱弱和愚钝。于是,人类有必要在文明的沙漠中保留一小片荒野和绿洲”。
因此,我们现在懂得了一个道理: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