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这样,所以,无数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就已经嫁为人妇。
这种事情,即使是在皇室中,也同样时有发生,李世民最疼爱的女儿长乐公主,也是在十二岁的时候,就嫁给了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
公主又如何?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得乖乖嫁人。
其实,归根结底,在十三四岁这个年纪嫁人,都是古代女子的一种无奈,纵然她们不乐意,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下,她们的意见基本上都会被忽略不计。
至于说,这些女子在嫁人后,身体和心理是否承受得了,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为什么古代因难产而死的事例多如牛毛,就是因为这些女孩子的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根本无法承受生产时所带来的巨大伤害。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k/2h/8ae3ad56b04dd769.jpg)
总而言之,古代女子在十三四岁就嫁人,一个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的需要,譬如为了早点繁衍后代,再譬如为了更快的增加人口,另一个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中,作为女子的一种无奈,纵然她们有心反对,但也无可奈何,因此,也就不得不在含苞待放的年纪嫁人了。
在古代,女子十三四岁被称为豆蔻年华,比喻此年龄段的少女如豆蔻一般含苞待放。十五岁被称为及笄[jī]之年,笄是指发簪,及笄是指少女到此年龄应该结发,用发簪贯穿,表示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相当于成人礼。
那么古代女子为何十几岁便可以嫁人,难道是比现代人成熟得早吗?答案显然不是,古代女子之所以早早嫁人主要是出自以下几点原因。
人均寿命较短
古代由于受限于医疗技术的水平,加上战乱频繁、食物短缺,人均寿命普遍较短。一般来说普通人的寿命通常只有四五十岁。例如清代顺治和同治两位皇帝,一场天花就夺去了他们的性命,顺治帝24岁驾崩,同治19岁驾崩,他俩贵为一国之君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平头百姓了。为了早日繁衍子嗣,古代女子必须早早出嫁,为夫家生育子女。
医疗水平有限
古代医疗水平有限不光体现在人均寿命较短,对于女子生产时也是一大考验。古代女子生产犹如过鬼门关,要么产妇难产而死,要么婴儿早早夭折。女子提早出嫁,在生产过程中如果因难产而亡,夫家可以续弦再生;如果婴儿早夭,则可继续再生。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繁衍子嗣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此女子通常会早早出嫁。
古代律法定规
古代战乱频繁,大量男子被征召入伍,造成大量死伤。为了使人口能得到有效补充,历朝历代都对男女婚嫁年龄有明文规定。《礼记·内则》规定男女婚嫁年龄为男20岁,女15岁,到了唐朝,男子缩短至15岁,女子为13岁;据《宋书·周朗传》记载“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说女子超过15岁还没有出嫁,家人会受到连带罪行。明朝规定男16岁、女14岁便可成婚。清朝的孝庄太后13岁嫁给皇太极,康熙帝原配皇后赫舍里氏12岁大婚。按照生理规律,少女月经初潮通常在12-14岁之间,当初潮来临也就意未着具备了生儿育女的条件,各朝代所规定的婚嫁年龄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
男尊女卑思想
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不准外出抛头露面,只能待字闺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就是说女子在娘家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女子越晚出嫁则意味着父母要花费更多成本来养育,而提早出嫁则能够减轻家庭负担。现代社会由于女性独立,不再依附于任何人生存,再加上男女比例失衡所带来的影响,形成女尊男卑的社会现象,与古代形成强烈反差。综上所述,古代女子十几岁出家,是因受限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律法规定及男尊女卑思想等原因,并不是她们要比现代女性成熟得早。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