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要不要去参加钢琴、舞蹈、画画、书法、主持人等课外培训?
其实,任何兴趣班都应该源于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多接触,多试试!不喜欢的,就别牛不喝水强按头。喜欢的,就给发扬光大,做大做强。
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长处和短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足,除了课内的教育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兴趣班,适合所有的孩子,所以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而答案就在您的孩子那里。
…………………………
这里我还想多说一项。那就是现在被许多父母忽视的体育教育。
许多人觉得体育教育就是“跑跳投”,跟素质没关系。甚至还有女孩子的家长,不让女儿从事体育课外班,说是怕孩子练野了。可我觉得,如果我的孩子只能报一个兴趣班,那我一定会给他(她)报体育。
体育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排球,在这种运动中,孩子既能锻炼身心体魄,又能去体验努力的付出,极度的疲劳,积极的竞争,团体中的协作。
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孩子可以接受挫败教育!
大猴子就曾经在足球队里,被教练批评。批评他的战术动作不对。但是孩子觉得自己的战术是符合当时临场情况的,对此,他和教练之间有了分歧……
这件事情是如何解决的,并不重要。但是这件事,让当年还是三年级的小朋友大猴子,第一次遇到了,自己被队友不公正评价,被老师委屈的经历。这个挫折对他来说特别重要。
人这一辈子,无论你处于什么阶层,都会受委屈,都会被误解。都会赶上劳而不获,都会遭遇不公正待遇。也都会眼巴巴的看着别人超越你,都会体验到那种力不从心,和自卑自叹。
那么你的心态,在这时候能不能保持平静?能不能做出积极正确的反应?这就要考验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心理素质了。
而通过体育运动,能够像预防针一样,给你打下一个重要的疫苗。让你在之后的人生中,遇到的那些大灾大病,毒性减退,让你能轻松抗过,继而越挫越勇。
其实,在当下的青少年教育中,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高位置了。原因就是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出现了心理问题。抑郁,萎靡,暴躁甚至是自我伤害的现象频发,而这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体育运动是所有西方著名私立学校里最看重的学科。他们把体育教育搞得很严谨,也非常精细。而无论是美国常青藤联盟,还是英国的g5大学,都要求他们的新生,要在至少一个运动领域里,取得一些专业的成绩。
我曾问过一个来自东南亚的世家子弟。他是英式教育下的产物。毕业于香港大学,后来赴耶鲁深造。成为了一名经济法方面的学者。
我问这位学者:“体育为什么在西方教育体系里这么重要?”
他对我的回答是:
“锻炼体魄,培养品格。
第一,强身健体。成功者必须要有一副好体格,拥有充足的精力。
第二,学习协作,推动人际关系。在团队中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责任,要与他人积极合作沟通。
第三,接受挫折,健全心理。能够有越战越勇的抗压能力,并且在高压下,保持情绪稳定,和头脑清晰。
这三点就是成功者的必备美德。”
但遗憾的是,体育教育反而是我们中国家长最忽视的兴趣培养。就像这位题主题的问题一样,什么都想让孩子学,但是,体育在哪儿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点题外话。
去年我在北京,帮女儿带孩子。周一至周五接送小外孙女上幼儿园。每到下午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碰见有两个家长总是提前把小朋友接走。我感到不解就主动问他们,结果才得知是为了送小朋友去另一个地方参加其他的技能培训。其中一个小朋友除了上幼儿园每天要学舞蹈、学绘画。父母要上班没时间接送,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轮流分时段围着她转。得知真相我心里真不是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