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始皇度过非凡一生时,跟他同龄的汉高祖刘邦在干啥?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开始征召民夫到咸阳修筑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快四十岁的刘邦也在征召之列。在咸阳,他有幸看到了秦始皇出行,说出了那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大丈夫当如此也!”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来,刘邦回到沛县,当上了泗水亭的亭长,每年都要带一批徭役到咸阳去。
有一年,四十多岁的刘邦正带人去咸阳,却遇上大雨。他自知无法准时到达咸阳,就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斩杀白蛇的故事,让人广为传唱。接着,他就逃到了芒砀山当起了土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刘邦的儿子、后来的汉惠帝,也在这一年出生。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在萧何、曹参以及沛县的那一帮狐朋狗友的帮助下夺得了沛县,正式加入了这场战争。这一年刘邦47岁。
其实严格说秦始皇和汉太祖刘邦不算同龄人。

关于刘邦的年龄,最初一直都没有定论,学界存在着两个说法,一个是公元前256年,也就是秦昭王五十一年,这个说法来自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又被徐广引用。另一个就是《汉书》的注释,刘邦生于公元前247年,也就是秦庄襄王三年。
很多人觉得前256年说有两条记载,而前247年说只有一条孤证,所以在刘邦年龄上都选择前者,但实际上,皇甫谧的《帝王世纪》有很多内容都是荒诞不经的。
试想,西汉的司马迁对上古历史也没有考证那么详细,反倒是西晋的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考证的极为详细,这可能吗?难道皇甫谧能穿越?所以他一个西晋人的资料比汉朝人司马迁还多?

青年学者刘三解,则通过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的规定,对刘邦生于前247年的说法提出有力佐证,即《秦律十八种·内史杂》规定:除佐必当状以上,毋除士五新傅。
这条律令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任命官佐必须在壮年,即虚龄30岁以上,且不得任命新傅籍的士五,即无爵者。
而《史记·高祖本纪》则提到刘邦“及壮,试为吏”,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刘邦在快30岁虚龄的时候,就开始担任秦国的吏了。
那刘邦所在的沛地是在什么时候被秦国吞并呢?是在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也就是说,刘邦在秦王政二十三年时,就“光荣的”成为一名秦人。

如果刘邦生于前256年,那他成为秦人时,就已经虚龄33岁,正当壮年,又是新傅籍,结合秦律中国新傅籍者不得任命,以及史记中快30岁担任吏的记载,就严重不符合了,所以,生于前256年说可以排除了。
如果刘邦生于前247年,在沛地入秦那一年,“新秦人”刘邦才24虚龄,等五六年后,大概在秦始皇四年(秦王政二十九年,前218),才有资格‘试为吏’,这才是符合相关史实的。
所以,刘邦的正确生年,应该是秦庄襄王三年(前247),而不是皇甫谧所谓的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生于前259年的秦始皇同志,比刘邦大13岁,他俩不算同龄人。

那么,刘邦在30岁之前都干过啥呢?当小混混吗?当然不是,邦锅年轻时一直在为他的理想而努力。
这样说可能有人会笑,小瘪三刘邦还有理想吗?到处喝酒赊账还差不多。其实,刘邦真的有理想,以信陵君为偶像的他,理想就是当一个名士,出有乐善好施的游侠名气,入有登堂拜将相的资格机会,就算不能像信陵君那样名满天下,也最少跟张耳那样千里知名。
所以,当秦始皇渡过他非凡一生时,比他小13岁的刘邦正忙着走名士路线,出门在楚、魏之地游历,到外黄几次去和张耳结交,“从张耳游”,连续数月在张耳门下当客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