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给女性注射的“606药剂”是啥?对女性伤害有多大?
此外,日军官兵经常逛民间的卖春场所,这些卖春妇女大多都患有性病,传染给了许多日军官兵。于是性病在军队里蔓延,极大地损耗了日军兵力。
因此,日军高层就想出牺牲部分占领地女性,设立慰安所制度。他们认为慰安所能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远离国家的军人性欲无法压抑,军方需要提供女性来刺激士兵的士气,以使他们能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卖命。
第二,希望慰安所能减少日军过分暴力行为。
第三,实行专门的军人内部的慰安所,对慰安妇进行有效管理,减少性病在军队里的传播。
因此在二战期间,由日本政府主导的荒唐的慰安所制度,实际上就是强征被占领地妇女,有计划地分配给军队,充当日兵发泄淫欲的性奴隶。
2、悲惨的慰安妇
日军在亚洲最早设立的“慰安所”是在上海。
1932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海军在上海设立了一批慰安所。最具代表性的是“大一沙龙”,1931年设立,1945年日本投降,整整存在了14年。是世界上时间存在最长的慰安所。
日本陆军也跟着学,华中军、华北军、关东军都实施了慰安制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又把这种制度推广到东南亚地区和日本本土,各国有约40万名妇女遭到迫害,其中中国人有20万左右。
他们先是利用本国妇女效忠天皇的思想,把她们诱骗到中国。本国女子不够,又从许多亚洲国家,拐骗贫困家庭的女子。她们来自日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内地,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
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在中国战场上常驻日军超过100万。日军开始在中国各地设置慰安所,其中大部分是日本朝鲜人,还有一部分是中国人。
根据日本学者自己计算,日本士兵和慰安妇的比例是29:1,理论上说一名慰安妇就要服务29名士兵。
慰安妇中除了成年女子,还有许多是未成年少女,她们被迫给日军提供性服务。她们中有些是在被强奸、轮奸后被投入慰安所。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贫困,以找工作的名义被人贩子拐卖后,成为慰安妇。
慰安妇的房间,只有5~6平方米大小,只能摆得下一张床。她们的服务场所,甚至有时还在帐篷里战壕里。甚至在战场上,日本士兵也要求提供安慰服务。
令日军高层没有料到的是,慰安所制度不但没能起到防止强奸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传染病的大肆传播。
因为上级的放纵,日军在没有慰安所的时候,照样出去对当地女性实行性暴力、强奸等犯罪行为。
慰安所中有军医对慰安妇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却没有对军人进行健康管理。日军中大量患性病的军人,他们的性病通过慰安妇进行传播,使慰安所成了传染性病的主要场所。
日军方给士兵发放安全套和“星秘膏”,用来预防性病传播,但是很多人因为嫌麻烦都不用。使得患有性病的日本士兵的数量惊人。
有数据表明,日本陆军感染性病的人数:1942 年是 11983 人,1943 年 12557 人, 1944 年12587 人。
这些数据只是冰山一角,因为患有性病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仕途,许多人选择了瞒报。
日本政府发现用设置慰安所,来减少日本士兵的性暴力行为、防止性病蔓延的政策失败了。为了治疗在军中蔓延的梅毒等性病,他们给慰安妇注射一种名叫“606”的药物。
它到底是什么药?又给慰安妇造成了什么样的伤害?
3、获得诺奖的“606”,竟然成了日本人的帮凶
梅毒开始在日军队伍中蔓延,患病的士兵越来越多,大大影响了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日本军队中的军医发现有一种叫“606”的药,能有效治愈梅毒。
它的化学名是砷凡钠明。而“砷”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毒物——砒霜!
这种药的毒性较大,它虽然能治疗梅毒,也有很大的副作用能使妇女终身不育,严重的还会要人的命。但是日军并不把慰安妇当成工具,哪里会在乎她们的死活。
日军给所有慰安妇都注射这种药,不仅能治疗梅毒,还能让女性失去生育功能,对他们来说是一举两得。
其实这种药是由一个德国医学家保罗·欧立希发明的。他在上万只小白鼠上做了606次实验才成功,所以把这种药的名字命名为“606“。
19世纪,梅毒从美洲经过航海通道被传入欧洲,许多病人被这种病毒折磨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