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种前提之下,赵构对于北伐成功与否并不十分在意,换句话说,只要能保住现实中的安稳,不耽误他个人的声色犬马,其他的都是虚的,都不重要。
至于祖宗基业以及黎民疾苦,不好意思,在赵构的心里,这些暂时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可能有人会说,纵然是赵构不在乎这些,那么他作为皇帝,总该在乎自己的生前身后名吧?难道他就不怕一心求和,会招致后世的痛骂吗?
坦白来讲,他还真不怕,之所以如此,与他没有儿子有很大关系。
赵构最初是有一个儿子的,但死在了战乱之中,而他本人又因为受到惊吓,导致无法生育,也就是说,他已经绝后了。
如果他有亲生儿子,那么他作为父亲,可能还会有给儿子留点基业之类的想法,也会因此努力一下,但可惜的是,他没有。
既然没有儿子,那么即便是他再努力,再费心思,将来这一切都是别人的,这种结果既然改变不了,还不如现在就躺平,去偏安一隅,去及时享乐。
而要享乐,那么就必须议和,不然他偏安的心愿就无法实现,而要实现他的心愿,那就必须答应金国人杀掉岳飞。
说完赵构的小心思,我们再来说说秦桧,秦桧之所以坚持杀掉岳飞,同样也有他十分自私的想法在里面。
秦桧这个人,他本身是没有什么政治资本和能力的,但他能凭借着平平之资进入南宋的权力中枢,并当上宰相,是因为有金国人在背后给他撑腰。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掳走时,秦桧也随同徽、钦二帝一起被金军拘往北方,自此,秦桧开始了他向金国人摇尾乞怜的日子。
先是靠着厚礼贿赂完颜宗翰,使完颜宗翰得以赏识秦桧,之后在他不断活动下,得以被任用,担任“参谋军事”一职,在金国攻击南宋的数场战争中,秦桧作为马前卒,没少出谋献策。

比如,在建炎三年的楚州保卫战中,秦桧就亲自向楚州的守将写过劝降信,劝说楚州全体军民投降,但最终楚州军民在守将赵立的指挥下,哪怕是弹尽粮绝去啃树皮,也死守不屈,而在城破之日,城中军民“抑痛扶伤巷战,虽妇人女子亦挽贼俱溺于水”,以英勇就义的方式,回报了秦桧的劝降。
也就是说,通过秦桧在金国时的所作所为,当时的他可以说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带路党”。
而在他携带着全体家眷回到南宋时,面对群臣的质疑,秦桧还给自己编了个“杀死金兵,夺船而逃”的英勇形象,以此来换取宋高宗的信任。
而在回来之后,经过审时度势,秦桧知道如果自己想在新朝廷里出头,那么就必须要想点办法,主战肯定是不行,一来他没这个能力,二来和他的人生宗旨相违背,而如果主和的话,那就是他极为拿手的事情了。
不过,秦桧的主和,与当时朝中的主和派并不相同,当时朝中的主和派是在战略上保守,而秦桧所主张的主和,完全是丧失国家利益,一心要把南宋给玩完的节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么他的高官厚禄是不可能保住的。
秦桧知道宋高宗一心想求和,而求和就需要有人和金国搭关系,而说到搭关系,纵观朝中上下,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有这个经验,毕竟他可是曾经在金国有“工作经验”的人。
因此,秦桧要想出头,那就必须让议和达成,满足金人的要求,只有让金人满意,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也只有让金人满意,宋高宗才会满意,秦桧也就能常保禄位。
而让金人满意,从而达成议和的最大前提,就是必须杀掉岳飞。
所以说,不管是站在宋高宗的角度来讲,还是站在秦桧的角度去看,当时的岳飞必须死,这也就是为什么岳飞最终被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杀害岳飞这件事上,秦桧并不仅仅是替宋高宗背黑锅这么简单,所谓秦桧属于“不得已而为之”这种言论,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并不正确,他的责任最轻也是狼狈为奸。

而在杀了岳飞之后,秦桧的日子过得可谓是相当的舒心。
从岳飞被害的次年,也就是绍兴十二年开始,秦桧的官位是一升再升,先是在绍兴十二年九月被加封为太师,之后又在当年十月进封国公,还被宋高宗赐以祭器,最终在绍兴二十五年,被宋高宗批准可以享受乘金根车,并加九锡这等最高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