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后人吗?为何不见他们来清东陵、清西陵来祭拜?
按照男女比例,有学者估计,当时清末爱新觉罗家族人口应该接近14万人。如今,努尔哈赤的后裔大概有30万人。

如此庞大的家族体系,当皇族的金光环被摘除,爱新觉罗家族不得不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就拿皇帝溥仪来说,他的人生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前半生当着皇帝,后半生颠沛流离。其中的心酸和屈辱,旁人也只能略闻一二。
自1912年溥仪退位后,年幼的他继续住在紫禁城,之后还在皇室的安排下娶妻纳妃。闲时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
1924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溥仪一家子被赶出紫禁城。他从北京辗转到天津,后来又前往东北,出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伪满洲国覆灭后,溥仪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苏联的收容所关押了5年后,溥仪才被押解带回了中国,开始了将近十年的学习改造。
一直到特赦令的发布,溥仪终于摘下了战犯的帽子,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爱新觉罗家族的最后一位皇帝尚且过得如此曲折,更何况那些在历史上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宗室成员呢!
失去了皇室庇佑的保护伞之后,民国时期的爱新觉罗在世人眼里便成了封建欲孽,属于被革命的对象。
所以,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们开始隐姓埋名,更名改姓。
不仅爱新觉罗家族,整个满人都不敢说自己是满人,全都改了姓。

他们有的改姓为“金”,有的改为了“那”,还有的改成了“罗”。当然,也有改姓王、孙、艾、罗、肇、范、关、鄂、依等,不一而足。
“金”姓是爱新觉罗家族改名后使用最多的姓氏,因为“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的意思。
譬如,金默玉,她的原名是爱新觉罗显琦,是清末八大亲王之一的肃亲王善耆最小的女儿,原为十七格格。
改名容易,人生道路的选择就没那么简单了。
自冯玉祥逼宫后,以溥仪为首的皇亲国戚前往天津,后来到了东北后,局势几度变化,一部分爱新觉罗的成员就留在了东北。
他们甚至聚集在一起,自行组成了村落。比如说,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有一个300多年的满族村,它就是典型的清朝皇族后裔聚居村。
除了当年跟着“组织”出走的,大部分的皇室成员还是选择了留在北京。

毕竟,他们在京城有家产,有良田,有祖业。留守在家大业大的北京,比起跟着溥仪跑东北,要安逸得多。
比如溥仪的父亲载沣,他没有跟着儿子一起参与复辟,而是与小儿子溥杰在北京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后来日子过得紧张了,又把房子卖了来维持生活。
还有大书法家启功,他是雍正的儿子弘昼的一脉,雍正的九世孙。
作为皇室子孙,启功一直非常低调,他一心研究书法,被后世人称为“诗、书、画”三绝。

启功不仅诗书画三绝,更难得的是他的豁达和超脱。曾经别人问起他的皇族身份,他是这样解释的: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吗?现在很多爱新氏非常夸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别人称他姓爱新觉罗;别人也愿意这样称他,觉得这是对他的一种恭维。这实际很无聊。事实证明,爱新觉罗如果真的能作为一个姓,它的辱也罢,荣也罢,完全要听政治的摆布,这还有什么好夸耀的呢?何必还抱着它津津乐道呢?这是我从感情上不愿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我虽然不愿称自己姓爱新觉罗,但我确实是清代皇族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