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打成一锅粥,为啥却没有外族入侵?是谁在镇守边疆?
然而,曹操一次长途奔袭,张辽就在白狼山之战中大败乌桓军,一战斩杀蹋顿!
白狼山之战后,乌桓各部纷纷归附曹操。
曹操将三郡乌桓整合起来,由此,“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此后,虽然一些地方的乌桓部族依然时叛时附,但已不再构成大威胁了。
鲜卑:最大的威胁
两汉时,匈奴衰落后,鲜卑“尽据匈奴地”,成为北方最大的威胁。
东汉中期时,在雄主檀石隗的统领下,鲜卑“尽据匈奴之故地,东西方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各部统一,空前强大。
汉桓帝时期,夏育北征,结果汉军全军覆没!
所幸的是:檀石隗去世后,鲜卑重新分裂,势力渐渐衰微。
汉末三国时,鲜卑分为柯比能、度步根、素利三股势力。
其中,原本只是小种鲜卑的柯比能文武双全,既能打仗,又能得人,逐渐发展起来。
柯比能头脑清醒,在袁绍、曹操相争时,他与曹操控制下的朝廷交好,并以“朝廷号令”讨伐一些敌对势力,并吸纳不满袁绍的鲜卑、乌桓,甚至中原人士,并吸收了汉军先进的武器、文化,与鲜卑原有的组织、训练方式结合,“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强大军力。
在曹操将发展重点调整到南方后,柯比能开始蠢蠢欲动。
代郡乌桓造反时,柯比能与之联合,既控制该部乌桓,又视机在北方有所发展。
柯比能这个时机选得很贼:当时得曹操重点在汉中、淮南,确实没精力亲自来对付他。
然而,曹操来不了,曹操的儿子曹彰也不好惹!
曹彰、田豫北征,柯比能大败,逃出塞外!
然而,柯比能也算一条好汉,调整节奏,卷土重来。
他“复通贡献”,与曹魏修好,同时找准时间,吞并素利、度步根二部。
尽管他的企图遭到田豫的打击,但柯比能还是发展了起来。
柯比能“控弦十余万骑···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惮之,然犹未能及檀石隗也”。
随着柯比能实力的强大,该部的动作越来越大。
他曾率三万骑围攻田豫七日,此后,又诱纳度步根,并曾在娄烦大败魏并州刺史,斩杀魏国将领。
更有甚者,他与蜀汉诸葛亮联络,试图配合诸葛亮北伐。
三国后期的人物名声不及早期,但也是人才鼎盛。
曹操的儿子曹彰不在了,但曹操的养子秦朗还在!
秦朗率军北伐,击败了鲜卑军,柯比能败走,度步根被柯比能杀死,但度步根部仍然再次归降魏国。
其后,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了柯比能,更立其弟。
鲜卑虽强,但其内部并没有巩固,强盛与否,取决于是否有雄主。
檀石隗死,鲜卑分裂,柯比能死,鲜卑的威胁再次大减!
此后,鲜卑消停了很长一段时间!
其他势力:基本被控制
西北的羌、氐,在东汉时的威胁很大。汉羌战争打了百年,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不过,羌、氐,并未统一,因此,各部又通过加入各军阀势力,参与角逐。
董卓、马腾的军队中,就有较多羌胡勇士。
马超曾依靠其在羌人心中的威望,屡屡反抗曹操,但都被曹操、夏侯渊所败。
三国鼎立时期,羌人又各自支持魏、蜀,但这些羌人始终只是“被争取对象”,完全没有独自造成大规模叛乱的能力。
原因很简单:西北是魏蜀争夺的重心。魏蜀都希望拉拢、借重羌氐的实力打击对方,但却绝不允许羌氐各部失去控制。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湖南地区。
湖南地区的蛮族在东汉末年时威胁很大,曾占据长沙,甚至围攻过江陵。
汉末三国时期,湖南地区的蛮族是刘表、刘备、孙权等人争夺的重点之一。
然而,这些蛮族的立场虽影响不小,但也不能“唱主角”。
这主要还是吴蜀英雄惹不起!
黄盖为武陵太守时,城中只有500余人,蛮族趁虚来攻。
然而,只靠城中500人,黄盖就轻松击败蛮族,威慑并安抚了周边蛮人。
同样,夷陵之战时,武溪地区的蛮族曾在沙摩柯率领下支持刘备,但刘备败后,沙摩柯迅速兵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