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个闺蜜就是国企的HR,她很明确的说过:
这个口子是不能开的。
一旦开了,关系户铺天盖地的就找来了,她这个HR就成摆设了……
假如放开社招,随便一个什么中层主管都有权力放一个两个进来,没几下,一个部门就算“招满”了,招进来的,可能还都是光吃饭不干活的“公主病”和“王子病”……
那这不是又回到从前了么,所以,干脆一个都不招,要招就是走校招。
你说校招难道就不能走后门?就没有黑幕?
或许有吧,但是,校招最起码的有学历门槛啊,假如说规定了今年就招985,或者211的,关系户没考上那不也没办法么。至少这里有一道文凭的门槛,就凭这一点也算是公平一些了。
而且现在好国企校招都是硕士起步的,有些甚至只要博士,这就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优胜劣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做到相对公平就很好了。
应届生的身份,对于所有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辈子只有一次,毕业第二年或第三年之后,就不再是应届生了,所以,应届生朋友们一定要好好把握毕业后这一年求职的黄金时段,不要浪费掉了,这个身份会带给你一些求职上的便利,用人单位也会更多的用一种培养人才的心态来对待你在工作上的失误。
一旦毕业两年,三年后,人家不管你有没有工作经验,都不会再把你当做应届生来对待,也没有很多特殊待遇了,那时候如果前两年没打好职场方面的基础,以后的职场生涯可能会吃很多苦头。
再一个,大家也不需要那么妖魔化国企,说什么“国企里一定都是关系户”之类的,现在不是那样的年代了,可能top级别的有你我不了解的事情在操作,但国企里的普通员工大多都是经过正常的学历筛选,正常的面试,以及正常的竞争进去的,人家能进国企说明人家有这个真本事,没必要酸。
尤其是那些涉及地产、零售等等竞争性领域的国企公司,人家企业也要靠赚钱来生存的,自然是招聘学历高能力强的员工,员工跟公司也是正常的劳动雇佣关系,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种关系户。
年轻的小伙伴们如果将来想进国企,最方便快捷的道路就是好好学习,考个重点大学,然后充分利用应届生的身份优势,争取进入自己心仪的企业。
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门工作,至今已有14年了,主要负责人才招聘、干部人事工作。14年来,先后参与社会招聘、校园招聘近100次,对这个问题可以说有一定的发言权,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
总体来说,不管是校园招聘,还是社会招聘,进国企的难度都非常大,尤其是对平台大、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国企来说,大家更是挤破头想进去,由此带来的就是竞争激烈甚至是惨烈。因此,如果想进国企需要提前从各方面做好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社会招聘进国企难度不小,体现在诸多方面
- 资格审查环节。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属于大体制内范畴,社会招聘必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聘简章需公开发布,有意向者可以报名。报名完成后组织人事部门开始逐个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其中学历、专业、年龄三项为硬性条件,任何一项不符合都不能进入随后的笔试环节;工作经历为主要参考项,招聘方主要关注的是工作经历与招聘岗位的贴合程度,贴合度越高,在三项硬性条件都符合的前提下,更容易进入下一环节。
- 笔试环节。这个环节靠的是硬实力,考试前既不会公布考试方向、范围,更不会公布考试内容,因此完全靠的是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日常积累,在这个环节被淘汰的人大约占90%左右。
- 面试环节。面试基本分为三种类型: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不同企业采用的方式不同,我们单位基本采用的是非结构化,面试官随机提问,重点考察应聘者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环节面试官会关注小的细节,包括穿着、礼仪,甚至是应聘者的外形等。有的单位在招聘时仅安排一轮面试,有的单位会安排两轮、三轮甚至更多轮面试,最终优中选优,确定拟录用人选。
- 考察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