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韩系车、法系车都有哪些优点缺点?都有哪些知名品牌?

可是为什么说技术行,车不行呢?首先,搭载尖端技术的车型,咱普通老百姓也买不起。以奔驰为例,以前E级都只给你1.5T,当然,人家那个1.5T堪称最强1.5T,的确比很多低功率的2.0T都强。现款2.0T高功率版,也就是258匹马力,370牛米。的确是不错,但是也没说比国产的奇瑞、广汽2.0T强。当然,到了这个级别,奔驰的底蕴会在细节上有所体现,底盘的高级感,隔音舒适确实有独到之处,只不过对比50多万起步的售价,毫无性价比可言。奔驰的更多价值还是体现在品牌形象上,可是50万级别,又能给你多少形象上的加成呢?

一直要到S级(包括AMG),甚至是迈巴赫的级别,德系的底蕴和豪华才算真正的体现出来,只不过少说100多万的价格,根本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起的。而宝马,奥迪,乃至保时捷,实际上还是要低半格的,保时捷之所以会有一种给人高于奔驰的错觉,主要得益于在运动性能上的深耕,加之奔驰入门级车型拉低了品牌调性所致。
德系车说起来也不少,不过目前主流的就只有BBA、大众和保时捷。

首先是大众,低端车差到不能买,而高端车又贵到不值得买。祖传的黑色工业回收棉,让我对这个品牌好感尽失。低端的捷达、斯柯达上用,中端的大众在用,包括高端的奥迪,保时捷还在用。1.4T的EA211发动机最高热效率只有37.5%,明显已经落伍了,还需要加95号汽油,算是勉强能用的水平。可是搭载的DQ200干式双离合故障率奇高,所有干式双离合都有严重的顿挫问题,在低速行驶时散热不良,属于设计缺陷。
这里也可以看出德系车和日系车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德国人口密度相对低,人均收入高,高速甚至有不限速的,所以德系车更加注重性能,并不算太在乎油耗。像是干式双离合的问题,在通畅的道路上可以通过撞风散热,故障率也要低得多,可是在中国这种拥堵的市区道路下,必然水土不服。

大众的发动机,真正拿得出手的就只有EA888,第四代依旧没进入国内,说是歧视中国市场,但我感觉他们没这个胆量,想必还是因为过不了国六B的缘故。第三代的高功率版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低功率版放在SUV车型上有严重的问题,为了通过排放,加装的颗粒捕捉器特别容易堵,一旦堵了油耗飙至二三十升,只能通过跑高速再生,让车主苦不堪言。变速箱,除了最垃圾的DQ200以外,DQ380,381湿式双离合也存在机电单元故障的问题,就只有DQ500的质量稳定性还说得过去。
在2018年,比亚迪推出第二代唐DM时,时任大众总裁的穆伦不远万里跑来试驾,可见其紧张程度。然而时隔四年,大众依旧没能推出一款能够媲美唐DM的产品。旗下的插电式混动依旧属于典型的油改电,而纯电的ID系列也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很难在新能源领域复刻成功。走下坡路是必然的。

奔驰、宝马、奥迪也正在面对着国产品牌向上的正面挑战。像是汉家族,销量已经超过了同价位的34C,放在中大型车里,也让56E颜面扫地。不过这些豪华品牌的文化底蕴深入人心,最起码在十年内,地位还是稳固的。奥迪失去了官车的身份,加之品牌底蕴本身就不如奔驰宝马,生存的可能会更加艰难一些。宝马则是有点“作死”,各种逆向升级,底盘的铝换铁,油底壳、气门室盖铝换塑料,导致发动机烧机油。各种减配,已经连续几个月在投诉榜上霸榜了,长此以往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奔驰或许才是BBA中能笑道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