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名声不好,一生三次征伐高句丽,不仅没成功,而且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瓦解。因此,在历史上,对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并不看好,说这是他个人任性放纵,穷兵黩武的对外战争。
实际上,攻灭高句丽这一目标,并不是隋炀帝定下的,而是早在隋文帝时就有了。隋文帝对高句丽发动的战争规模也不小,但父子俩先后四次攻打高句丽,都没有对其造毁灭性打击。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也一样发动了两次对高句丽的大规模战争,直到去世也没有成果。其子高宗李治继承太宗遗志,继续对高句丽作战,直到公元668年,中原人才攻灭高句丽政权。
如果说隋炀帝是昏庸之辈,那么唐太宗被认为是传统的英明君主,他为何也要攻打高句丽呢?这只能说明,高句丽的存在对中原王朝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高句丽是如何得罪了中原王朝呢?我们从高句丽政权说起。

来自高句丽的威胁
隋朝时,朝鲜半岛上有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以高句丽最为强盛。七世纪初,高句丽占据着今天的东北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首都设在平壤。朝鲜半岛的南部,又一分为二,百济占据半岛西南,新罗占据半岛东南部。
高句丽王朝早在隋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六个世纪,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以吉林为中心的夫余国王子邹牟,在浑江流域建立了高句丽政权。
至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第二十代国王长寿王迁都平壤。至公元668年被唐朝攻灭,其国祚延续了705年。

高句丽政权,历经了中原王朝的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高句丽的地盘已很大了,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其不断发展的脚步已经正在踏入中原核心地带,这对任何一个中原王朝来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而且,高句丽王国不比其它游牧民族,其政权是一个体制完备且成熟的国家机构,且有着相当长久的农耕经济基础,软硬实力都不容忽视。
所以,不论隋朝皇帝,还是唐朝皇帝,都一致地认为,如果不遏制其进攻的脚步,此国必成为后世子孙的一大忧患。
因此,从战略意义的角度上来看,隋唐帝王一致认为,不论多大代价一定要攻灭高句丽,这个对外战略是十分正确的。

未尽臣节
我们知道,隋文帝杨坚是北周贵族。北朝后期,北周攻灭了北齐,但仍有顽固残余势力不断与北周发生冲突。
宣政元年(578年),逃亡到突厥的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引突厥军南下,并企图占据范阳,因遭到北周的反击未能得逞。直到大象二年(581年),高绍义才被北周使臣押回中原。
除了高绍义,还有北齐宗室高保宁据守营州,而且拒不投降。营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镇抚高句丽、契丹、库莫奚等民族要地。
杨坚夺取北周皇权建立隋朝后,高保宁联合高句丽,对抗到北周灭亡后,又接着对抗隋朝,有时甚至高句丽王亲率军队参与保护行动。
可以说,高句丽对高保宁的大力保护,这本身与隋朝的利益已经发生了冲突。更为严重的是,高句丽还联合了突厥,控制契丹等东北诸族,这让隋朝很不放心。

高句丽与突厥有着传统的友好关系,突厥强盛时还常与高句丽结好及聘使往来。可以说,高句丽与突厥之间的同盟关系,已成为隋朝的心腹大患。
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为统帅,以三十万兵力进攻高句丽,但因瘟疫等原因并没有成功。此后,高句丽在表面上虽然表示臣服,但并没有停下袭扰的脚步。
高句丽联合突厥,操纵靺鞨、契丹渡过辽河,不断骚扰中原。契丹在605年甚至入侵了河北,河北地区长期存在分裂情绪,而隋朝的中心远在西北,一旦他们大规模进攻,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