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炀帝本身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西征青海,压制西域,定交趾、灭林邑、平服契丹,每次都是大军尽出。百万大军在别人看来或许很夸张,但在隋炀帝看来,这只是常规操作而已。
总的来说。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皇帝一直以十二字箴言对付周边政权,即:学我者生,似我者惩,代我者死。
高句丽和隋朝一样,都是中央集权制度,都是农耕文明。这凭这两条,它就触犯了中原王朝的忌讳,它必须挨打。再加上,它勾结突厥打隋朝,它就不是该打,而是该死了。
隋朝对高句丽的压制,对高句丽人来说,或许很残酷。但没办法,一山不容二虎,东亚容不下两个集权强国。高句丽必须被消灭。
这个问题用隋炀帝的名言来解释就是:勿遗子孙忧也。

而且高句丽虽然没有随着疆域辽阔,那也绝不是所谓的小国,我是真正的东北小霸王。否则隋朝也不会因三征高句丽而间接导致身死国灭了。
今天的高句丽,最独特的地方不是受到了撮尔小国的哄抢,莫名成了韩国这样的民族的祖宗,而是它从未让中原王朝如此重视过。
从公元598年隋文帝兵发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开始,到668年唐高宗一举荡平东北消灭高句丽,隋唐两大帝国耗时整整70年,终于将强盛一时的高句丽彻底送入地狱。
当然,在征伐高句丽的过程中,隋炀帝杨广曾三次用兵,最终导致天怒人怨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那么,为何隋唐两大帝国一定要倾全国之力干掉高句丽,甚至身死国灭也在所不惜呢?静夜史认为根本原因就是隋炀帝的那句“勿遗子孙忧”,具体来说分为两个部分:

1、东北不平,中原不安
古往今来,东北亚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是否和平安宁。
前227年秦始皇消灭燕国后,将辽东纳入版图,随后修筑长城予以巩固,东北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后,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四个郡,统称为“汉四郡”,中原王朝对东北及朝鲜半岛的统治不断加强。
但高句丽也是在此时开始出现的。前37年高句丽人朱蒙建国后,势力迅速壮大,吞并了周边的东沃沮和东濊部分地区,而后与东汉发生冲突。
不过,强盛的东汉并未给高句丽壮大的机会,于是高句丽在东汉的反击下迁都丸都城,后在骚扰曹魏时被曹操一路追杀而后焚毁。
不过,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天下大乱,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开始疯狂南下,出现了恐怖的五胡乱华;而此时的高句丽也开始趁机扩张,比如:

311年,“秋八月袭取辽东西安平”;
313年,“冬十月侵乐浪郡,虏获男女二千余口”;
314年,“秋九月南侵带方郡”,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
在4世纪末5世纪初,高句丽南征百济、北讨契丹、扶余外,占领玄菟、乐浪两郡以及辽水以东大片土地,随后于427年迁都平壤。
到5世纪末,高句丽又吞并了部分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新罗、百济,并与北魏保持军事对峙。此时的高句丽疆域东临日本海,南控汉江流域,西北跨辽水,北到辉发河、松花江流域,势力达到极盛。
随后中原地区在经历了长达300多年的战乱后,于589年最终统一,高句丽也开始盛极而衰。

当然,高句丽是不甘心就此退出的,于是它在表面上向隋朝称臣的同时,背地里却联合同在东北的靺鞨于597年进攻隋朝辽西军事驻地,又勾结东突厥侵扰隋朝北方,开启了南下侵略隋朝的序幕,这直接引发了隋文帝在598年对高句丽的征讨。
从后续契丹、金以及清朝从东北崛起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来看,东北地区的势力,直接关系到中原地区的安宁与否,因为它可以同纬度联手蒙古高原势力对中原王朝形成自北向南的压制,更能同经度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搅得鸡犬不宁,高句丽无疑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以,对于隋唐两大帝国而言,为了帝国东北、东部乃至北部的安宁,高句丽必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