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朝鲜半岛上的另外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长期是高句丽奴役的对象,这两个国家为了摆脱高句丽的控制,时常与中原国家眉来眼去,而高句丽的灭亡与这件事是关系莫大的,这当然是后话了。

公元六世纪,高句丽国力达到鼎盛,但内乱也由此开始,王室内部因为争权夺势而发生大规模火并,最终安藏王被刺杀,他的弟弟安原王继位后不久又命丧敌手,最后由年仅八岁的阳原王继位。
主少臣强,内乱当然不会停止,权臣们都招兵买马,在各自领地内实施自治,并且展示出了极强的侵略性,不断进攻北方少数民族,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强烈不满,便联合发起反击。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新罗和百济见高句丽内忧外患,便联合起来攻打,最终占领了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且土地肥沃的汉江流域,这让高句丽损失惨重。
不过,新罗和百济在分赃的时候发生了矛盾,最后新罗取得了江汉流域的控制权,实力得到极大增加,而百济则遭受了新罗的严厉打击,国力逐渐衰弱。
尽管高句丽损失惨重,但它依然不可小觑,毕竟它经过了五百多年的发展,体量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吸收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人口,建立了一支强悍的骑兵部队,绝不是谁想灭就灭得掉的。

到六世纪末,高句丽内部逐渐趋于平稳,国王高元便有了吞并整个辽东,从而与中原国家分庭抗礼的想法。
当时隋朝刚刚建立,为了防止高句丽进攻,在辽西建立了军事基地,隋文帝杨坚还派人联络辽东的契丹、靺鞨等民族,使得它们归附隋朝。
在这种情况下,隋朝虽然没有占领辽东,但在辽东的势力让高句丽感到隐隐担忧,如何应对呢?
答案是主动出击,平阳王认为高句丽足够强大,拥兵六十余万,怎么会怕刚建国不久的隋朝呢。
597年,高句丽大举进攻隋朝在辽西的军事基地,但被营州总管韦冲给击败了,杨坚得知此事后深感焦虑,因为北方的突厥还没搞定,如果再被高句丽牵制,但局势可就大不利了。
为了避免两面受敌,隋文帝最终做出了先消灭相对弱小的高句丽的决定,他派遣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率领水陆大军三十万攻打高句丽,但大军刚出山海关就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海上的船只也大都暴风掀翻,再加上粮草难以供应,最终导致食物匮乏和瘟疫频发,十之八九的将士都死在了半路上。

没办法,杨坚只得下令撤军了,高句丽因此成为他的心病,但他还没来得及解决,就撒手人寰了。
不过,杨坚派出去的大军虽然没能抵达高句丽,但高句丽国王高元还是给杨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愿意向隋朝称臣,还自称为“辽东粪土臣元”, 杨坚回信表示同意,这也是他没有继续攻打高句丽的原因之一。
大家要注意的是,别以为高句丽是真的愿意臣服隋朝,这只是缓兵之策而已,隋朝大军撤回后,高元就下令在辽东修建长城,在巩固已占领土地的同时,防备隋朝的进攻。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对高句丽占领中国固有领土辽东感到十分不满,再加上高句丽十分强大,而且野心勃勃,始终是隋朝的隐患,因此决定亲征。
大业八年,杨广在战前横征暴敛,凑足军费之后,他又征调士卒一百三十余万,以及民夫二百万运送衣甲、粮食等物资。
尽管隋军人数众多,但高句丽绝非软柿子,高元下令军队全部龟缩在坚固的城池内,隋军展开了抗日持久的进攻,但收效甚微。

更要命的是,高句丽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不断对隋军进行埋伏、偷袭,导致隋军损失极其惨重。
举个例子说,杨广下令来护儿率领四万精锐走水路抵达朝鲜半岛,对高句丽都城平壤发起进攻,但还没抵达平壤城,就中了高句丽军队的埋伏,结果逃回去的士卒只有数千人而已。
后来,杨广又下令三十五万大军从渡过鸭绿江进攻高句丽本土,但也陷入了埋伏圈,最终只有二千七百人逃了回来,损失的粮食、辎重也都落入了高句丽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