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农耕文明,争夺正统
高句丽之所以能存在700多年,而不是像其他北方政权那样“胡虏无百年国运”,根本原因在于高句丽虽在北方,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农耕文明。

东北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条件也远比蒙古高原优越,所以具备农耕文明的发展条件。
而农耕文明相比于游牧文明有以下几个不同特点:
人口多,在古代的任何政权,人口都是政权兴盛繁荣的重要资源,而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无疑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更加人丁兴旺。而有了人,就能开疆拓土,快速崛起;
集权程度高,相比于游牧民族的部落制组织形式,农耕文明下的高句丽中央集权程度更高,这使得高句丽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
相比于游牧民族抢完就走的形态,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一般都是“占住了就不走”,除非战争让他们放弃。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句丽首先就比游牧民族更难对付,这也是高句丽在中原王朝打击下不断复兴并壮大的重要基础。

而除了人口更多,集权程度更强,高句丽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372年从中原引入佛教并奉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这让高句丽越来越“文明”。
而从契丹、金等少数民族汉化后的状态来看,一旦具备了和中原王朝相似的制度,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和中原王朝争夺正统的野心,这是比侵扰边界还可怕的存在。
所以,隋唐两朝就是拼了老命,也要把高句丽彻底拿下。
在隋文帝挑拨突厥将其分化为东西两部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征讨;
隋炀帝修筑大运河且三次征讨,但终归还是功亏一篑;
唐太宗对高句丽产生了一定打击但终归只是皮毛;
等到唐高宗时期,正式开启了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663年白江口海战彻底消灭倭寇水师后,唐军于668年攻占平壤,高句丽彻底被灭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隋文帝和隋炀帝一共四次远征高句丽,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隋朝也因此走向覆灭,直到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和李治父子采取了正确的对策,这才将高句丽彻底灭掉。

那么,高句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让隋唐必须要除之而后快呢?
西汉时期,在玄菟郡(辽东和朝鲜各一部分)居住着一群高句丽人,他们在汉朝的统治下生活,是一个十分弱小的种群。
西汉末期,一个叫做高朱蒙的人被朝廷封为高句丽侯,他由此成为高句丽首领,但其实他不是高句丽人,而是辽东地区的扶余王室庶子。
我们都知道,汉朝的侯爵是有侯国的,高朱蒙的封国就在高句丽县,高句丽国(当时叫做卒本扶余)作为侯国的名称就此诞生,但那时候它还在汉朝的统治之下,并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公元三年,高句丽将国都迁到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的国内城(也叫丸都城),在此后四百余年时间里,高句丽都以此为国都。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纷飞,高句丽因此抓住难得的发展机会,但依然遭到了鲜卑和曹魏两次沉重打击,从而被迫迁都到平壤。
尤其是在与曹魏的关系处理上,暴露了高句丽扩张的野心,那时候高句丽东川王(或许是在东汉末期开始称王的)主动与曹魏结盟,双方联合出兵夹击辽东公孙度,但在击败公孙度之后,东川王又出兵攻占了辽东西部。

因为这件事,曹魏出兵攻打高句丽,攻占了它的都城,曹魏以为高句丽就此灭亡了,便撤兵而还,但东川王却带领一些部众逃到了沃沮,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此后再也不敢侵扰中原国家了。
随后七十年时间里,高句丽趁着中原局势动荡的机会积极发展自身,取得了辽东地区的乐浪和玄菟两郡,并重修了旧都丸都城,还攻占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其版图因此急剧扩大。
高句丽最巅峰的时候,国土面积包含朝鲜半岛北部、辽水以东地区,以及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控制的一部分北方领土,势力范围非常庞大,军队人数几十万,是一个敢跟北魏叫板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