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看似不大的高句丽,其实是一个半独立于汉文化圈,拥有自己独特制度,文明水平相当高的,类似于中原王朝的集权国家。
▼高句丽王宫【安鹤宫】复原图
当时的突厥虽然煊赫一时,但突厥毕竟只是一个部落联盟,没有文化,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国家。它的武力虽然非常强大,但终究只是外强中干罢了。一场较大的干旱或寒潮,或许就能对突厥形成致命的伤害。
而高句丽不同,它因为进化出了文化,是一个有凝聚力的民族国家。
所以它的抗打击能力是非常强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高句丽完全可以视为后来建国后的辽国和西夏。
它不壮大则罢,一旦壮大了,威胁远比纯粹的游牧民族要可怕的多。
再加上,此前已有辽东地方政权入主中原的成功案例。比如建立了燕国的鲜卑慕容氏。
所以隋炀帝才说:“勿遗子孙忧也”。
后来的唐太宗才说:“若今日不取,后世必为子孙患!”
可以说,唐太宗和早先的隋炀帝都是非常有远见的人。他们看到了高句丽的威胁,本着自己苦一代,造福后世几代人的想法。这才三番四次的攻伐高句丽。
当然,隋炀帝不顾实际情况攻伐高句丽,其行为并不值得鼓励。但他的眼界没问题,后来的北宋皇帝就是缺乏这种远见,以致西夏慢慢坐大,祸患了北宋西北整整八十余年。
第二,高句丽之于隋朝,问题并非是不听话那么简单。隋朝打它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高句丽的国力不容忽视,轻视它,必然会养虎为患。
二是高句丽王拒绝向隋朝纳贡称臣,不把隋朝放在眼里。
三是当时高句丽王暗中与突厥勾结,有攻打隋朝的企图。
第一点前面解释了,不再赘述。这里只说第二点和第三点。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第二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四十万大军南下,以突厥是北周的兄弟之邦,现在来给北周报仇为由,猛攻隋朝的北部。突厥兵在抄掠了隋朝的部分州县后,扬长而去。
为了报复突厥,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3年也调集了几十万大军,在东起河北,西至甘肃的几千里国境线上,与突厥全面开打。
这次大战打了一年多。最终以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隋朝获胜告终。此后的十余年时间,隋朝与突厥多次开打。由于隋朝正处于开皇之治,国力强盛,军力也不弱,突厥占不到便宜,每次都是灰溜溜的退走。
不过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尽管突厥在隋朝身上占不到便宜,但隋朝也灭不了突厥,隋朝和突厥的战争,变成了僵持局面。
而突厥人在连番的南侵失利后,为了扭转不利局面,便想到了联合盘踞契丹、奚、高句丽等势力,要挟他们一起与其攻隋。
前面说了,高句丽实力不弱,轻轻松松就能动员二三十万兵力。如果突厥和高句丽等势力搅和在一起,隋朝的边境就永无安宁了。
所以公元596年,当隋朝使者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非常震惊。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为了不让事态恶化,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王立即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否则隋朝就不客气了。然而,高句丽王并不理会。
公元597年,高句丽的婴阳王一面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表示自己愿意臣服。一面又暗中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打隋朝在辽西的军事据点(被隋军击退 )。消息传回到朝堂后,隋朝朝野对此震惊不已。
至此开始,隋朝朝廷意识到:高句丽人狼子野心,并不可靠,必须要消灭它!
因而后来隋文帝的一次攻伐,隋炀帝的三次攻伐,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说,隋攻高句丽,起因完全是高句丽自找的。
至于隋炀帝为什么要用百万大军征讨,道理很简单。
一方面。当初司马昭讨伐仅百万人口体量的蜀汉,用了十八万大军;晋朝讨伐约两百万人口体量的东吴,用了二十余万大军;隋朝讨伐南陈(实际人口约五六百万),用了约五十万大军。
而高句丽作为一个人口体量与南陈相当,且进化出了农耕文明的中等强国(仅在辽东就构筑了四百多座城池),再加之其国内又没有任何内乱,无法趁虚而入。隋炀帝若是只派一二十万人去征讨,那无疑只是隔靴挠痒罢了。起不到什么效果。隋炀帝若真想消灭高句丽,五十万兵只是保底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