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契丹人最终被击退,但这件事也让中原王朝清醒地认识到,只要高句丽存在一天,中原帝国的潜在威胁就加重一天。
隋文帝给高句丽定了两条重罪:其一,未尽臣节;其二,驱逼靺鞨,固禁契丹 。隋文帝死后,隋炀帝继承了他的遗志,一心要攻灭高句丽。

隋炀帝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攻灭战争:
- 公元609年,隋炀帝将大军集结于北京地区的涿郡,但因关东发生水灾没有成行。直至612年,隋炀帝亲率海陆两路大军,一百多万兵力大举进攻高句丽。
但是这次进攻阵仗虽大,但却没有成功。高句丽各军坚守城池,隋军则处处受阻,因久攻不下,五个月过去后,隋军只好撤军而归,去时百万大军,归时残兵仅有几千人。
当时的东北亚,不论地形还是气候,都是易守难攻。那里夏季有倾盆大雨,而雨季一过就是寒冬,真正可以作战的时间仅有四个月,即从四月到七月,也就是雨季开始前,这样严苛的作战条件对隋唐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 公元613年正月,隋炀帝再次发动对高句丽的远征。由于战争使国内负担增加,内部局势也受到了影响,内政与外战的连环性体现了出来,叛乱次数增加。
就在隋炀帝与高句丽僵持不下时,隋朝发生了内乱。礼部尚书杨玄感发动了叛乱,他是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而且他的叛乱还靠近东都洛阳,内部形势的严峻性突然上升。
所以,隋炀帝只好退兵,全力应对杨玄感。最后杨玄感兵败被杀,但隋炀帝的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也宣告失败。
- 614年,隋炀帝又发动了第三次征伐高句丽的战争。此时隋朝的内部矛盾已然激化,此时隋炀帝本应该第一时间安抚国内各阶层,尤其是旧的关陇贵族。

然而隋炀帝并没打算罢手,他似乎想通过对外战争的胜利来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进而达到安内的目的。
所以,他还是不顾一切地踏上了远征之路。这次进攻相对顺利,没多久,高句丽王便请降了,因此,隋军撤军。
但请降只是高句丽的缓兵之计,高句丽王并没有主动到隋廷以示诚意。因此,隋炀帝还打算发动第四次远征之战,就在这时,隋国内的局势已经乱了,最终在数年后灭亡。
隋朝灭亡后,唐太宗和唐高宗继承了隋炀帝的遗志,在半个世纪后,终于由唐朝攻灭了高句丽政权,从公元598年到668年,长达七十年的隋唐攻灭高句丽的战争,最终以胜利告终。

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有人认为,隋唐帝国都认同自己是汉朝的继承者,他们也是继汉帝国之后重新统一的王朝。
出于民族主义的理想考虑,他们都有恢复汉朝疆域和领土的愿望。隋朝在建立之初,就开始了收复汉朝领土的计划。
在南方,隋文帝将中原王朝的势力拓展到了今天的河内一带;在西方,又战胜了吐谷浑,在东北亚的拓展则受到了高句丽的牵绊。
因此,隋朝对高句丽发动战争,也有出于维护汉民族主义的雄心壮志。
综上所述,隋唐两朝相继攻打高句丽,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图,也有着汉民族主义的成分,主要还是高句丽对隋唐政权的威胁太大了。
高句丽已经在东北修长城了,你还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听话的弹丸小国吗?巅峰时期,高句丽有六十万军队,完全就是东北一霸主,什么样的小国能折腾出这么多军队。而且,高句丽征服了契丹、靺鞨等胡人部族,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因为有草原骑兵。

隋炀帝动员百万大军,的确是过分了。但李世民晚年准备彻底消灭高句丽,大唐也是举国搞动员。折腾的人力,也不止百万。
四川打造辎重战船、江浙打造运兵战船、山东组织运输、河南和陕西征募壮士,整个大唐动员了30万作战军队。这还只是国内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