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率先发动了大泽乡起义,这两个秦朝的掘墓人,尚且还打着扶苏的名号起事,可见百姓对扶苏爱戴之深。
在秦末这样一个波澜壮阔风云诡谲的乱世之际,扶苏的死亡成为了一个精神事件,一种民心的风向标。陈胜、吴广高高举起扶苏的名号,数万众云集响应,可见扶苏在天下百姓心中享有多么高的威名。
扶苏知书达理,深明大义,谦恭有礼,至仁至孝,重视“以德化民”,在朝臣和百姓中有较高威信。这样的人,继立为君,众望所归,天下百姓也会臣服。
仁政本应是扶苏最大的政绩
秦始皇雄才武略、刚毅果断、深谙峻法,公子扶苏宽厚仁义,两人性格正好相辅相成。秦始皇一统华夏,靠的是武力;扶苏收民心,靠的是仁义。
这一对父子,恰好似后世的康熙与雍正,康熙晚年以宽仁治国,朝政懈怠;而雍正务实严猛、振作有为,一改朝野靡靡之风。
在秦帝国始建初年,根基未稳,复辟逆流势力蠢蠢欲动,赋税增加、徭役增加,可以说是终结分裂、走向统一、实现富强的必经之路,但也是百姓必须要承担的一个历史过程。
扶苏的政治思想非常适合战乱以后的国家治理,他主张仁政治国,以清静不扰民为政策,倡导“与民休息”。
假如扶苏继位,将“顺民之情而与之休息”,力推“休养生息”政策,“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修补前朝弊政,稳定帝国基业,广大人民将有一个较为宽松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环境,大秦国力也将日益蒸蒸日上。
良将本应是扶苏最大的后盾
史载,扶苏多次为国策直言劝诫,始皇大怒,结果扶苏就被派到了上郡去做蒙恬大军的监军。实际上,扶苏绝不是被发配,而是被始皇帝精心保护起来。
当时朝廷上,复古派与郡县派廷辩激烈。让其去边关,也有让扶苏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以求保全之意。秦始皇还希望扶苏能通过跟随大军,在军中磨炼性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更加重要的是,扶苏去的是蒙恬的大军。蒙恬是谁?是秦始皇最信任的将军,掌握的是大秦最精锐的军队。派去蒙恬的军中,实际上有托孤于蒙恬之意。
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在军中经营多年,弟弟蒙毅常侍秦始皇左右,在内出谋划策。秦军当时的将领大多曾在蒙氏三代麾下效力,蒙氏一族在朝中军中威信极高。
始皇深知,一旦朝局或地方形势有变,蒙恬大军将是大秦的定海神针。把扶苏交给蒙恬,实际上是为大秦后继之君找了最大的实力靠山。
假如扶苏继位,蒙恬、蒙毅兄弟和秦军一班勇猛之士如臂指使,朝廷上的阴谋家也就没有了可乘之机,扶苏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大秦将迎来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扶苏之悲?大秦之悲?
可悲的是,秦始皇千算计、万算计,还是未能算到赵高、李斯、胡亥等小人的算计。
扶苏本该成为大秦王朝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以仁义来治国安邦,兴起一个大秦的“文景之治”、“贞观盛世”。
假使扶苏有后来李世民、朱棣的风范,携蒙氏兄弟以清君侧为由直入咸阳,剿灭李斯、赵高一伙叛党,至少也给自己、给大秦一次翻盘的机会。
扶苏的死犹如巨星陨落,也直接影响了大秦王朝的命数。否则,如此强大的大秦王朝也不至于仅仅到了秦二世就灭亡。
首先,历史是没有假设的。按照官方的外交辞令,我不回答假设性的问题。但是今天要破例了。
假设历史在扶苏自杀那一刻有了分叉,或者说蒙恬的那一番话让扶苏猛然清醒,一定要活着回到咸阳,那就是一段平行时空,让我们来看看平行时空里的扶苏是怎么走下去的。
第一个分叉点:扶苏没有在第一时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