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第三步做的是:定都许县。
接下来曹操准备把汉帝迎立到许县,这应该是曹操早就确定好的战略,虽然史书上说定都许昌是董昭的建议,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曹操显然不会轻易听信董昭的建议,就把如此重大的战略规则确定下来,这应该是早就确定好的战略。
董昭与曹操有过一番交谈,董昭曾经对曹操说:
将军兴义兵以诛暴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此五伯之功也。此下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
董昭的大意是:将军(曹操)您发动义兵以诛杀残暴叛乱的人,入京朝见天子,辅佐护卫王室,这就是跟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一样的功业了。但下面的众位将领,各有不同的想法,未必愿意服从您,现在您留在京城匡扶天子,形势会有所不便,只有将天子转移到许县了。但朝廷中人四处流离,刚刚返回故都,远近之人都在盼望,希望能迅速安定下来。现在又转移圣驾,就不能满足大家的心意。
董昭提到移都许县,曹操马上同意了,这说明董昭的建议与曹操的战略不谋而合,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为什么要定都许县?
1、洛阳被董卓毁了,重建耗时耗力,只能另寻都城。
首先得说明洛阳肯定不适合当都城,当初董卓迁都洛阳时,把洛阳全城的人口都迁走了,把财富全部抢劫了,然后一把火烧了洛阳,之后的洛阳就是一片废墟,连个完整的宫殿都没有,需要很多的钱财来修建宫殿。
洛阳一没人,二没钱,三没房子,属于啥也没有的废墟,一切都需要花钱重建,显然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来说,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就算曹操有这个实力,也需要对外用兵,讨伐不服从的诸侯,而不是把钱花在建房子上。
曹操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洛阳,另寻都城,曹操选都城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现成的宫殿,二是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而当时的许县是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最好选择。
2、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定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曹操最早的根据地是在兖州,他首次起兵是在兖州陈留郡,曹操后来成为兖州下辖的东郡太守,在击败青州黄巾军后,曹操逐渐控制了整个兖州,还击败了吕布、陈宫的军队,牢牢控制了兖州。
接下来曹操面临对外扩张的选择,曹操向东想攻取徐州,向南则夺取了豫州,向西则是洛阳,向北则是冀州,曹操为了迎立汉帝,首先夺取了豫州,豫州成为曹操的第二个控制区,也成为曹操最为稳定的势力范围。
曹操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一定要在自己的势力范围,要么在兖州,要么在豫州,可是兖州因为陈宫、吕布的原因,已经发生了三年的战争,整个兖州也因为战争,显得破烂不堪,而没有经历长时间战争的豫州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许县就是豫州下辖的县,因此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3、许县的地理位置独特。
曹操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人,从安徽亳州到河南许昌的距离是20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马的话,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就能到达。
曹操控制汉帝是一种特殊的异地控制,曹操本人常年在外征战,不征战的时候,曹操也是很少面见汉帝的,最初曹操是把自己的家乡作为大本营,不打仗时,就回到家乡谯县,许昌离亳州不远,曹操方便控制许昌。
另外,曹操手下的文臣大多出自豫州颍川郡,像荀彧、钟繇、郭嘉、陈群等人都是颍川郡人,从颍川到许县只有50公里,骑马半天时间就能到,当时朝廷的政府工作由荀彧主持,荀彧就是当地人,在当地有很大的人缘与关系,能为曹操省去很多麻烦。
同时,定都许县有利于吸引天下人才前来投靠朝廷,从整个东汉地图来看,许县大概是在最中间的位置,从全国各地到许昌的距离大致差不多,位于天下之中,还是传统的中原地带,有利于统治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