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完下面这些孔子圣人及其弟子在《论语》中讲过的有关“文”的话,你就知道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修养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教育子弟,在家里孝敬父母,出门在外敬重尊长,友爱朋友,做人谨慎而有诚信,广泛的爱人,爱国家、爱天下,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广交朋友,修正言行。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精力,再学习典籍文章,提高修养。”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中国文化是历史传统来的,所以夏朝的文化,我可以研究讨论,如果拿杞国的文化,来看夏代的文化,并不准确,更不完整,殷商以后的宋国,所保留的文献资料也是不够,这两个诸侯之国所保留的祖宗文化都没有了。原因是文献不足,后代无法考证了。假如他们自己不毁灭自己,保存了祖宗的文化资料,我就有办法整理了。”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我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贡在此说:“老师的学问文章,我们都常听到;可是老师有关于人性的本源,与形而上生命的来源的本体论,以及宇宙最初是怎样开始的?究竟谁造的?是唯物的或唯心的?这个天道——哲学的问题,因我们的程度还不够,老师也就没有跟我们提。”
古人的所谓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作文章;事理成了一个章法,蕴含艺术的气氛,就叫文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死后谥作‘文’?一个人一生作人做事,要怎么样才够得上称作‘文’?”孔子说:“越聪明越好学,再加上不耻下问的谦德,才符合‘文’这个字的内涵。”
什么是谥法?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死后的定论。这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只有中国历史文化才有的,连皇帝都逃不过谥法的褒贬。孔文子,姓孔名圉,是卫国的大夫。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质朴胜过人文文化的修养,则流于落后、野蛮,相反文化修养进步,却没有保持人的本质,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敦厚的朴素气质没了,则太斯文、太酸了,可能成为书呆子。文与质,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才叫做文质彬彬。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要博学于文法、文理和一切知识、一切学术文化,样样要懂,才能成为渊博的通才。但是渊博的人,常是样样都懂,门门不通。所以先求渊博,后求专精。要渊博而专精,并且还要约束自己,作人处事处处合于《礼记》所包涵的文化精神。如果做到这样,大体上人生的道路,就不会离经叛道,可以走得出来,不会离谱太远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的宗旨是这四个重点:文,包括了文学及一切知识学问的完成;行,行为品德及一生事业的成果,不要光说不练,要行动,要实践,要证果,要有收获;忠,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任何一人、一事,答应了的话,就贯彻到底,永远不渝的诚心,对一事一物无不尽心;信,有信义、言而有信,自信信人。文行,讲的是外在的事功,本领的成就,忠信,讲的是内心的修养,人格的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