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建立二百多年,我一直有个疑问,朝堂上到底是满语为主还是汉语为主?为什么?
而康熙、雍正两朝的大臣年羹尧也是“满文”大师,年羹尧会满语,也会满文,在给雍正的上书中,就有满文的奏折。
所以这是一个互相的过程,满人和汉人高级官员都在互相学习自己的文化。雍正朝的汉人大臣很多,如田文镜,如李卫,特别是李卫,他并不是读书出身的,指望他学满文,难度很高,但他是雍正朝重要到不能再重要的经济台柱,大家伙也得给面子他,那如此一来,看到他自然而然就要说汉语了,皇帝是这样,大臣也是这样。

其实还有一个,因为满汉蒙三个主要民族的语言隔阂,其实清朝的“朝会”,不是把三个民族的官员都放在下面一起议政的,和以往的朝代不同,除了在初一、十五等规定的时间会举行大朝会以外,其他的时候,皇帝议政都是把人直接叫过来,那么这就考验皇帝自己的语言水平了,因此清朝皇帝按道理来讲,在入关后是必须满汉蒙三语都得会才行。
到了乾隆朝,汉化非常严重了。
旗人子弟互相打招呼都是汉语,连带着这些满族旗人竟然连武力值都下降了,连拉弓都拉不到了以往的水平。乾隆下决心拯救“胡风”,下令满族要进满语,而且要骑马和射箭双项精通,这便是“国语骑射”。
乾隆的“文化拯救”,这其实和历史上的西夏、金朝的一些“去汉化”政策是一样的,其实去汉化已经成为了不可能之事,但起码要挽救基本的民族底蕴。

乾隆朝之后,汉人通过科举上来的越来越多,而满族尊贵们、满族的进士们也都是熟悉了汉文化的底层逻辑,虽然平时说着满语,但在清朝后期的阶段中,汉文化主导的民族融合已经高度完成了。
后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要汉臣,有他们的场合,都是说汉语了。
嘉庆朝的时候,嘉庆还延续了乾隆的“国语骑射”的政策,例如旗人参加科举,那么他们就要懂得满文。这个旗人不仅是满族人,汉族人与蒙古族人亦是一样。可是后来的咸丰、道光皇帝,他们面临的是一个被列强虎视眈眈的大清,这个时候他们也无心再去想满族文化地位高低的事情了,再到同治及以后,那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溥仪说自己满文不及格,这一点都不出奇。数十年时间,改变一代人绰绰有余,当汉人再度主导大清的走向,朝堂中汉文就已经是主导地位了,虽然大清明面上的国语,始终都是满文、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