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都遗叟到底是谁也有待考证,只能从中都两个字推断有可能是洛阳人。
《说唐三传》采用章回体,整体类似于评书,读起来朗朗上口,且人物关系简单,特点鲜明,尤其是其中薛丁山三打樊梨花等情节,在民间影响力很大,由此衍生出《寒江关》、《马上缘》、《三休三请樊梨花》、《姑嫂英雄》、《梨花挂帅》、《梨花巡营》等大量戏剧。京剧、婺剧、豫剧、越剧、秦腔、粤剧、昆剧、黄梅戏、歌仔戏都有类似版本。
《征西全传》中的樊梨花,不但英姿飒爽,本领高强,还敢爱敢恨,和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一起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爱听评书的网友可以看出,樊梨花的形象与穆桂英有诸多相似之处,人物性格、故事设定都有雷同,不排除在演义过程中有交叉成分。
那么樊梨花是否又历史原型呢?据考证也是有的。
(1)平阳昭公主
平阳昭公主是李渊的三女儿,也是李世民的姐姐,柴绍的妻子,她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统领千军万马为自己父亲建立帝业的公主,当年李渊太原起兵,平阳昭公主与老公柴绍配合李世民一起攻占的长安,娘子关就因为她在此驻军而得名,她也是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更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为她举殡的女子。
据《唐会要》记载:
“高祖第三女平阳公主。义兵起,公主于鄠县庄,散家资招引山中亡命,得数百人。起兵以应高祖。略地至盩厔武功始平,皆下之。每申明法令,禁兵无得侵掠,故远近奔赴甚众,得兵七万人。公主间使以闻,使者至,高祖大悦。及义军渡河。公主引精兵万馀,与太宗会於渭北,与其驸马柴绍,各置幕府。营中号为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於他主。及薨,追谥曰昭。”
“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这就是后世称她为“平阳昭公主”的由来,由于《新唐书》《旧唐书》对她的事迹语焉不详,甚至连姓名八字都没有记载,后世对她有许多演义,黄易《大唐双龙传》中的寇仲念念不忘的李秀宁公主就是以她为原型。樊梨花演义过程中明显吸收了平阳昭公主的事迹。
(2)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是唐肃宗李亨三女儿,她三岁丧母,由韦妃抚养成人,颜真卿说她:纯孝过人,幼而聪惠,事韦妃如所生。和政公主也因此很受李亨的喜欢。
安史之乱中和政公主和唐玄宗一起逃亡四川,蜀军首领郭千仞有反心,把唐玄宗包围在玄英楼,和政公主身先士卒,和老公一起拉弓搭箭,射杀叛军,一直坚持到援军到来。
代宗时期,和政公主不幸死于难产,《新唐书》记载是“翌日,免乳而薨”,代宗十分悲伤,说道:余此妹,国之鸿宝。方期云如何,祝降时丧?天实为之,胡宁忍予!
颜真卿亲自撰写墓志铭,其中对和政公主极尽溢美之辞,以颜真卿刚正不阿的性格能如此赞美,可见和政公主却有过人之处。
当然,樊梨花的形象还杂取了许多历史人物,隋唐脱胎于五胡乱华,胡人血统浓烈,性格豪放,女性地位得到空前提高,而大唐从中后期开始连年战乱,百姓期待各种英雄出现,樊梨花的巾帼形象正是在此时逐渐形成,并最终在《征西全传》中完成塑造。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很遗憾,历史上没有樊梨花这个人,不但没有樊梨花,连樊梨花的老公薛丁山,都是虚构的人物。
也就是说,樊梨花的形象完全出自于民间的传说和评书话本。
话本上的樊梨花,父亲樊洪是隋朝旧将,后归附西突厥,任寒江关关主,投靠唐朝。
樊梨花美貌绝伦,又智勇双全,嫁给薛丁山为妻,协助丈夫南征北战,平平定西北,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女元帅。
最早樊梨花的形象来自唐宋话本,到了清朝时期,则被编纂入《说唐三传》,也叫《征西全传》,然后继续在评书、曲艺、小说等形式中,樊梨花的形象开始越发的鲜活,成为现在大众喜爱的巾帼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