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何止喜欢斗蟋蟀,狩猎、巡游也是他的爱好,而且十分好色,但这些不妨碍他成为一代明君,被史学家评价为功比文景。
事实上,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瞻基刚出生的时候,祖父朱棣做了个梦,梦见了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暗示他,朱瞻基就是他的第三代继承人,他因此很喜欢朱瞻基,好圣孙的名号由此而来。
为了朱瞻基,朱棣坚定了发起靖难之役的决心,等到他当皇帝之后,为了确保朱瞻基的地位,就册封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为皇太子。
朱瞻基刚满十二岁的时候,朱棣就迫不及待地将他立为皇太孙,并开始在各个方面对他着重培养,为此朱棣耗尽了下半生的心血。
朱高炽继位之后,又在第一时间将朱瞻基立为皇太子,十个月之后朱高炽去世,二十六岁的朱瞻基继承皇位,成为明朝第五位皇帝。
可以说,朱瞻基一直都活在朱棣、朱高炽的关怀之下,从一出生就注定要成为皇帝,没有人比他的命更好了。
当然了,朱瞻基作为天选之子,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具备了很强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他艺术天分很好,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对政务、军事也很熟悉,当时没有人觉得他会是个不合格的皇帝。
但是,也正是因为朱瞻基从小就地位尊贵,受尽百般宠爱,没几个人管得了他,所以他养成了任性贪玩的性格,尤其是他成为皇帝之后,开始毫无忌惮地疯玩,那他有多贪玩呢?
历史上,朱瞻基是个十分贪玩的皇帝,而且爱好十分广泛,除了斗鸡走马、玩游戏之外,他最喜爱的三个项目是狩猎、巡游和斗蟋蟀。
关于朱瞻基贪玩这件事,明史讳莫如深,但批评他的文臣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说他到了放荡不羁的程度。
在朝鲜的史书当中,也对朱瞻基贪玩这件事做了记载,说朱瞻基沉迷游戏,竟然十天不去给太后请安,还导致了严重的后宫争斗。
在朱瞻基的三大爱好当中,排名第一的当属斗蟋蟀,他因此得了个促织天子的名号,这本不是什么不良嗜好,但因为太过奢华,还给百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饱受朝臣批评。
斗鸡走马,园情鹢首,往往涉略。友爱促织,亦豢驯鸽,万姓颇为风俗,稍渐华靡。
话说朱瞻基继位之后,心心所念的就是斗蟋蟀,但京城产不出好的蟋蟀,他感到十分苦恼,后来他听说苏州一带的蟋蟀品质很好,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准备找当地官员帮他抓蟋蟀。
这件事实在荒唐,一个皇帝找朝廷命官帮他抓蟋蟀,实在上不了台面,有损朝廷威严,为此朱瞻基又想了个办法,他给时任苏州知府的况钟下了一道密旨,以为这样就没人知道了。
当时,朱瞻基在密旨中是这么说的:
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令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朱瞻基说,他让内官安儿、吉祥采办的促织,也就是蟋蟀,数量少,个头还小,他很不满意,所以他要求二人继续采办一千只促织,并让况钟协助二人,还叮嘱说千万不要耽误了!
事实上,如果只是抓一千只蟋蟀,倒也没什么,但问题是况钟不能只抓这么多,因为苏州到京城路途遥远,考虑到损耗等因素,他至少要抓几千只才行。
起初,况钟觉得只是抓蟋蟀而已,倒也没什么,就下达了一道命令,让百姓帮着抓蟋蟀,官府拿出一些钱财来补贴百姓。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抓蟋蟀运动就展开了,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抓蟋蟀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抓蟋蟀是个技术活,因为蟋蟀活泼好动,不容易抓住,且蟋蟀擅长打洞,喜欢在房前屋后的缝隙里生活,这就加大了捕捉的难度;
其次,朱瞻基想要的是个大的蟋蟀,这样斗蟋蟀才有乐趣,但大多数蟋蟀都是个头小的,并不符合要求,百姓往往忙活了一个晚上,最后却一无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