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在短短数年间,朱高炽就削去了绝大多数藩王的军事实力,使得这些藩王再难以图谋造反。
但你以为这就完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朱瞻基穷追猛打,趁着藩王们实力被削弱的机会,颁布了许多禁令,比如藩王不得随意入京,藩王不能与大臣联姻,王府官员不得在地方兼职,藩王之间不能随意通信,等等。
总而言之,朱瞻基这么做,是为了进一步削弱藩王,让他们无法敢于朝政,也无法勾结在一起,没有任何危害。
在朱瞻基的打压下,藩王们或寄情山水,或吟诗作画作为消遣,或从事商贾活动以谋利,没有人再关心政治了。
第二件事,完善内阁和司礼监,明朝政治框架得以确定,皇权由此走上巅峰。
内阁制度其实在朱元璋时期就有,但直到朱棣时期,都只是个咨询机构,并没有什么实权,权力分散在六部九卿手中,皇帝则掌握最高决策权。
但是,在这种制度之下,皇帝就非常累了,而且事务繁琐,往往顾此失彼,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
朱瞻基继位之后,深感朝廷运转不顺畅,于是完善了内阁制度,从大臣中选拔顶级人才进入内阁之中,比如说三杨,并赋予他们票拟的权力,也就是让内阁成员在奏折上提意见,皇帝认为可行就同意,不可信就打回,让大臣重新提意见。
这么做的好处是,皇帝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做更多事情,甚至还有许多私人时间,这就是朱瞻基为何可以疯玩的愿意之一。
不仅如此,朱瞻基只要选拔出了好的大臣,不担心他们提的意见不好,还可以集思广益,这样做出的决策也就更加合理了。
当然了,内阁成员有了票拟权力之后,权势就大大增加了,难免有些人不好控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瞻基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完善司礼监,派人教太监们学习文化知识,继而选出优秀者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等职务。
司礼监的作用是,帮助皇帝在奏折上批红,也就是按照朱瞻基的意愿,用红笔写下同意或者不同意内阁成员的意见,并负责在一些文件上盖章,这么做是为了进一步节省皇帝的时间,同时作为内阁的制衡。
当然了,司礼监的崛起,对明朝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子朱瞻基之后,历朝历代的宦官干政事件层出不穷,但那是后话,至少朱瞻基的初衷是好的,他让自己最亲近的太监来制衡内阁,可以在朝堂上形成政治平衡,并且效果也确实不错。
内阁和司礼监权力的确定,奠定了明朝之后二百多年的政治框架,一个好处就凸显出来,哪怕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可以运转下去。
但缺点是,如果内阁或者司礼监中出现了“坏人”,那对国家的危害也是很大的,这是朱瞻基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之一。
第三件事,停止与蒙古人的战争,积极发展农业和经济,完成了明朝的转型。
我们都知道,明朝是消灭元朝才建立起来的,但事实上蒙古人一直都在,朱元璋在位期间发起了十几次北伐,朱棣也发起了数次北伐,但也没能彻底消灭蒙古人的势力。
朱瞻基继位的时候,明朝与蒙古已经打了七八十年了,早就疲惫不堪了,耗费了无数钱粮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还不如息兵罢战,与民生息。
但是,这只是朱瞻基一厢情愿的结果,蒙古人一直都在骚扰明朝边界,作为应对之策,他决定先武后文,也就是先用军事力量打服蒙古人,再与蒙古人坐下来谈判。
当然了,朱瞻基也是个聪明人,他抓住蒙古人内部不和的特点,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大胆册封一些蒙古部落首领为王,让他们帮着明朝打击另一些不服的部落,在将两者都削弱之后,明朝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
总体而言,朱瞻基在位时期,明朝与瓦刺、兀良哈的关系相对较好,与鞑靼的关系交差,在三方势力的打击下,鞑靼一直被死死压制,无法对明朝形成威胁。
在明朝取得绝对优势之后,朱瞻基对蒙古各部又采取积极拉拢的策略,边境因此相安无事,但他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整顿军备,加强边境的方式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