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朱瞻基很快包围了朱高煦,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这次战役以明军生擒朱高煦,却毫无损失。正常众人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解决时,朱瞻基却网开一面,将叔父贬为庶人,让他在西安门内逍遥城独自老去。
其后他又用各种的手段,彻底解决了藩王问题,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藩王不再成为隐患,问题算是得到了解决。
第三:礼贤下士
朱瞻基虽然爱玩,同时自己武功很高,但是却从来不摆架子,特别是对朝中的文武官员,他都做到一视同仁,同时更会礼贤下士,虚心请教。
所以在他短短的十年间,就出现了著名的“三杨”开泰的局面,(杨士奇、杨荣、杨浦),同时文有蹇义、夏原吉;武则有张辅,地方上则出现了于谦、周忱这样的人物,可以而说人才济济,朱瞻基既是一位很好的伯乐,同时也是一位虚心听取意见的学生,
他和群臣亦师亦友,因此才得以让当时朝堂清明,社会安稳,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才造就了文景之治,开元盛世齐名的“仁宣之治”。这短短的十年,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最美好的时期。
明朝在他的治理下,基本解决了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同时朱瞻基时期,非常罕有的就是文官之间的非常和谐,也没有后期的宦官独大的局面,整个呈现出一幅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而他更完善了朱元璋和朱棣的内阁制度,加强了御史的职能作用,让大明王朝的各个领域都得到关注,整顿了明朝的风纪,淘汰了一大批不称职之人。
科举上,他延续了朱元璋南北榜的做法,更针对性地调整了南北中不同地区的考生比例,让明朝能在各地吸收更多更好的人才。
个人角度来说,他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既能文能武,又爱好众多,同时对内治理重视民众为基础,对大臣有懂得礼贤下士,是明朝较有魅力的皇帝。纵观他一生最大的两个缺点:一是走到太忽然英年早逝,二是,没为明朝培养出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而且人无完人,朱瞻基在安南战事上,废后之事,还有爱好促织,都成了朱瞻基人生得颇为让人争议的事情,所以对于朱瞻基,既不能说他全好,也不会说他全坏,但对于明朝来说,绝对能称为“好圣孙”
明宣宗朱瞻基斗蟋蟀的事情,正史上是没有的,主要记载在一些野史中。比如明人吕毖的《明朝小史》,以及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尤其是在《聊斋志异》里形象的描述,让我们对明宣宗爱好斗蟋蟀给民间造成的灾难,有很深的印象。而明宣宗也被称为“促织天子”。
(明宣宗剧照)
那么,明宣宗既然是一个爱斗蟋蟀的皇帝,既然被称为“促织天子”,为什么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会那么高,认为他的功绩堪比“文景”,并且把他和他父亲明仁宗当皇帝时期的一段岁月称作“仁宣之治”呢?(而且,明仁宗亲实际上只在位了十个月,明宣宗在位了十年。也就是说,“仁宣之治”其实主要是明宣宗干出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谈谈皇帝的角色。
根据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的观点,中国古代的君王,其实本身是不管事的,他的存在,只是一种象征意义,是国家元首的标志。管事的是以宰相为首的政府。皇帝相当于董事长,而宰相相当于总经理。如果总经理把各种事情都管理得很好,董事长是不用出面的。
但是,由于古代的国家是家天下社会,没有一个君王能够放心让宰相帮他管天下。因为既然皇帝是家天下的,那么宰相也可以是家天下的。当宰相对国家事务进行深度管理的时候,他的心思就活了,他就想把皇帝的家天下,变成他自己的家天下。也就是说,把皇帝的江山变成他自己的江山。这样,权臣就诞生了。
(朱元璋剧照)
当然了,历史上也有宰相比较大公无私,比如周公,比如诸葛亮等等。但是这样的宰相是非常少的。大多数宰相,在有了权力之后,都会变成权臣。
皇权和相权,上千年来都是矛盾。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干脆一下把宰相给废除了。朝廷中再也没有宰相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让皇帝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