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在朱瞻基的带领下,斗蟋蟀很快就成为了明宣宗时期,最流行的民间活动了。但是时间长了,光只有京城周边的蟋蟀,朱瞻基觉得好像没意识,所以他他让人到各地去收罗上好的蟋蟀,此举一出,没想到却弄得宇内骚然。
特别是江南一带的蟋蟀,因为这里也是民间斗蟋蟀最具历史的地方,朱瞻基便命人来到这里留意和收集,还令当时的地方要员苏州知府加以协助,
大明皇帝下令江南知府帮助采贡千只蟋蟀,今天听起来都觉得很荒唐,但是朱瞻基却不管那么多,同时他毅力很足,基本上是真要干成一件事,就有办成为止。
而且此时宣德时期,正是明朝最为鼎盛的时期,1000只蟋蟀其实不算什么大数目,但是由于上好的蟋蟀难找,当时有没有人工驯养的条件,所以导致民间的蟋蟀身价暴涨,而在枫桥因为蟋蟀除了一档子事,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200bfd152d5931b3.jpg)
当地有个粮长,无意中看到了一只蟋蟀王,为此拿乘马换了蟋蟀,可带回家中,却被家里的妻小门,无意中给放走了,妻小害怕受责备,就寻了短见。此事的确叫人惋惜不已,但类似的事情,当时在江南一带,时有发生。
但是民间这些事,朱瞻基哪里会知道呢?所以朱瞻基斗玩蟋蟀的兴致乐此不疲,才被后人尊称为“促织”(蟋蟀)天子。
到了清朝,蒲松龄根据别人的口述,再加上自己的整理,在聊斋志异中记录下短文《促织》 ,其中情节大部分和史实相符,但还是稍加了改动,最终有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朱瞻基把蟋蟀当成了宝贝,每天给蟋蟀们,较好的伙食待遇,可以用“玉粒琼浆”来形容,每当朱瞻基与宫人斗蟋蟀,见两只蟋蟀上下搏击,一只败走时,旁边的侍从则会叫喊,而三十多岁的朱瞻基就像个顽童哈哈大笑。
不过朱瞻基除了除了斗蟋蟀,朱瞻基还喜欢放猎鹰,经常喜欢用它们来捕猎,朱瞻基最喜欢的猎鹰就是海东青。因为当时高丽的猎犬和海东青最佳,所以每年朱瞻基都要他们贡献,并且朱瞻基还喜欢吃高丽菜,
每年都要问哪里索取些海味、鱼酱、并且他最喜欢吃高丽女厨烹制的豆腐。为了经常吃到高丽的菜,公元(1434年),朱瞻基曾给高丽王去信一封,大致内容,就是 王先次所遣来造膳馐妇女,皆调和精美,造办便捷,而做豆腐尤精妙。
可想而知,他的确很喜欢吃高丽厨妇煮的豆腐,并且朱瞻基还喜欢玩香炉,并且为此诞生了宣德炉,而随着越来越成熟,朱瞻基开始有艺术追求,因此抽出一些时间,去研究书画诗乐等,而且在这些方面,他均有较深的造诣。可以说,自朱瞻基开始,明代皇帝开始走向了丰富奢华的宫廷生活。
不过身体一直很好,并且玩啥都遛的朱瞻基,却1435年忽然去世了,去世的原因令人意外,历史仅仅写了不明之症,到底为何他在三十八岁的壮年,毫无征兆的忽然去世,至今也是个迷,如果他在活的更久一点,或者明朝的历史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
可是如此贪玩的朱瞻基,却是历史上一位有名的英主,虽然他在位只有十多年时间,却开创明朝的一幅盛世画卷,并且后人对他的评价非常的高,认为他的功德是不能磨灭的。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他的功绩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那么朱瞻基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对他评价如此之高呢?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bc78fc37a155b54d.jpg)
第一,重视民生
朱瞻基登基后,首先就是体恤民情,严格地进行考察各地的官吏,减轻地方民众的徭役,同时虚心听取大臣的谏言,这样一来,为开创仁宣之治的盛世打下了根基。此举让朱瞻基也成为了明朝不多的好皇帝之一。
第二:解决诸王隐患
由于朱元璋和朱棣的努力,明朝的社会获得较大的大发展,同时也多次大败蒙古,巩固了边疆地区,明朝到了宣宗时期,进入了小康阶段。
但在繁荣背后,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特别是朱元璋和朱棣较为严格的明法,为此明宣宗二帝,采取了息兵养民、整顿吏治等措施,取得了较好转变。
但是在朱瞻基登基后,明朝的外藩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朱瞻基即位后,面临的倒是几个叔父的野心,因此他整顿军务,准备迎接来自叔父的更大挑战。
不久他的叔叔朱高煦,这位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皇叔,看准了时机,忽然学者朱棣对朱瞻基进行挑战,可朱瞻基不是建文帝,他大臣杨荣的提议下,决定御架亲征,在声势上压倒了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