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你怎么看待朱瞻基?
欢迎留言。
大明洪熙元年五月,刚刚登基不足十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由于服食大量春药和纵欲无度,使本就虚胖、羸弱多病的身体一下子就垮了下来,竟撇下他熬了二十年才好不容易得到手的皇帝宝座一命呜呼了。
明仁宗在北京驾崩的消息迅速传开了。在京中耳目众多的汉王朱高煦闻讯后,首先想到的竟是截杀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使他不能还京继位。朱高煦派出一队精骑,从自己的封地乐安州( 今山东惠民)出发,准备在途中阻杀太子。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太子朱瞻基似乎对父亲的崩逝及叔父的阴谋早有准备,已经另择小路急驰北返,在仁宗死后二十天,竟从南京赶到了北京近郊良乡,汉王朱高煦派出的那队杀手竟未能追上他。在良乡,朱瞻基接受了继位遗诏,飞驰入京,主持丧礼。没等朱高煦再有动作,朱瞻基便已在仁宗灵前即位称帝,成为明代赫赫有名的明宣宗了。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109205aab338578a.jpg)
朱瞻基即位,改明年为宣德元年,史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宣宗叔父)悍然举兵造反,并学他父亲成祖朱棣的样子,以“清君侧”为幌子,要把他的侄儿朱瞻基从皇位上拉下来。谁知明宣宗有勇有谋,远非昔日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朱允炆可比,朱高煦也远不如其父、当年的燕王朱棣。明宣宗亲率大军将叛军困于乐安,兵不血刃,就生擒朱高煦父子,将高煦贬为庶人,囚禁宫中,后来高煦忤逆触怒宣宗,被活烹,其子死于禁所。高煦被擒、被烹,赵王朱高燧惊恐万分,已不能有所作为,朱瞻基为显示自己的宽宏大度,仅以臣下告发的协同谋反之迹,逼他交出护卫军权,削夺其主要兵力,仍保留其王位。
此后赵王朱高燧更加小心翼翼,再不敢越雷池一步。至此,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已经不可撼动了。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9ec933a92c67ec44.jpg)
明宣宗朱瞻基被史家称为英明之君。他和其父明仁宗一起开创了所谓的明代盛世——“仁宣之治”。
朱瞻基稳固皇位后,继续重用夏元吉、蹇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一批久经考验、富有治国经验的四朝老臣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同时十分注意攫拔任用正直而有才干的新人,还罢黜了一批无作为或滥作为的庸吏,惩治侵吞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
在明宣宗的大力倡导下,蹇义、夏元吉、杨士奇等大臣向其推荐了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担任府、州主官。这些人中有许多成为明代有名的能吏、清官。其中最著名的是况钟。由于宣宗重用一批类似况钟这样的官员,使得宣德年间的政治较为清明。
除此之外,宣宗还比较注意了解和关心民间疾苦,并要求朝中带头节俭,反对那些向百姓横征暴敛以供帝王享乐和充实府库的做法。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b12bf85981f5b7c9.jpg)
宣宗认为,君王恭俭,则户口日繁,民众安居乐业,国家财赋自然也就充足。
为此,他蠲免田赋,开仓赈灾,救济苍生。他认为,不管哪里的土地都是国土,只要百姓得以安生就行,民安天下自安。正是因为这种民本主义思想,使得宣德年间的百姓苛役、租税较轻,生产、生活比较安定。
明宣宗朱瞻基以“促织天子”闻名天下。何为促织?就是蟋蟀,亦称蛐蛐。“促织天子”就是“蟋蟀皇帝”之意。原来,朱瞻基爱玩、爱斗蛐蛐是出了名的,似已玩蛐成癖,为搜求名贵稀有品种,他不惜一掷千金(这似乎和他极力倡导的节俭之风背道而驰),他对各种蟋蟀的习性了如指掌,几乎成了蟋蟀专家,即便是南宋“蟋蟀丞相”贾似道,恐怕也没有宣宗这般痴迷、专业吧。俗话说玩物丧志,明宣宗却多欲好动,除了沉溺于玩蛐蛐外,他的兴趣爱好还有很多,譬如蹴鞠(踢球)、射箭、投壶、马球、狩猎、训鸟、书画等等,他都异常沉迷且玩出了名堂。这么多的爱好,却没耽误治国,难道耽于玩乐的宣宗真的达到了治大国如烹小鲜之境界吗?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8b542e1e4835e66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