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热衷斗蟋蟀,却为何被史学家评价为功绩堪比文景?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六月己卯,遣官捕近畿蝗,谕户部曰:“往年捕蝗之使害民不减于蝗,宜知此弊。”因作《捕蝗诗》示之。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6796dd9b91f33c31.jpg)
朱瞻基只当了10年皇帝,却硬生生把混乱疲敝的大明,修炼成了政治清明、安居乐业、经济空前发展的盛世局面,也就是著名的“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的地位,和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基本相当。
这也是史学家认为朱瞻基堪比“文景”的最主要理由。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0fee75560e4e4c06.jpg)
写在最后
朱瞻基绝对是最特别的皇帝。
- 你看,汉文帝汉景帝是出了名的节俭、勤政;
- 你看,李世民也是被人们所称赞的天可汗。
而朱瞻基呢?
他被人冠上了一个玩乐的“促织天子”的名号,却真的玩着玩着,把大明王朝带得欣欣向荣。
别人要费尽心思才能完成的事,朱瞻基却玩着玩着就做成了。
当然,朱瞻基并非毫无缺点。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92063112dc2b5bb4.jpg)
有人认为,朱瞻基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武官太好了。
朱棣重武,立下了天子守国门的传统,此后,明朝帝王都非常重视武官。
在明朝,武官的地位和俸禄都远高于文官,而且,武官犯罪,处罚规定也不同。
在《明大律》中,平民百姓和军官犯法,处罚的规定不相同,而朱瞻基直接把“不同”放大,甚至有意包庇。
- 举个例子。
镇守宁夏的宁阳信陈懋,派手下违法出境捕鱼,被敌人抓获,还盗卖军粮、占夺军田盈利,与商人走私池盐,私遣军人离职经商……
但朱瞻基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连赃款赃物也没让他还回来。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三》:懋在镇久,威名震漠北。顾恃宠自恣,乾没钜万。屡被劾,帝曲宥之,命所司征其赃。懋自陈用已尽,诏贷免。
- 再举个例子。
大同的参将曹俭、宣府总兵谭广等人,都犯过类似的罪,而朱瞻基都是轻拿轻放,基本没进行过处罚。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4c011c31616bd45c.jpg)
朱瞻基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明朝的士气、稳定了军心。
但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也是对军官的放纵,不利于长治久安。
当然,朱瞻基还有一个污点,那便是好色和废后。
他因宠爱孙贵妃而废后,但我认为:这事无需过多谴责。
男人嘛,总想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心爱的女人。
原皇后胡氏,是皇家硬塞给他的,论起来,孙氏,才是朱瞻基的心爱之人。
朱瞻基的废后,不过是感情上的偏爱。
另外,被废掉的皇后胡氏,也得到了朱瞻基的善待。
她一直住在长安宫,吃穿用度从无短缺。
![](/img.php?url=https://imgw01.71396.com/bl/ih/09de32dc1001d94a.jpg)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每个王朝都会经历从建立到鼎盛、再到消亡的过程。
明智的帝王,会把国家快速推向盛世,例如周代的“成康之治”,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都是如此。
而朱瞻基,他开创的“仁宣之治”,也是切切实实地把明朝带向了一个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