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随后呢,侯七还好吃好喝招待徐四,并且给了徐四一大笔路费,专门派人保护徐四进京赶考。
最终,徐四也是不负众望,成功考上进士,很快就被任命为专门负责官员清廉检查的大官,于是自然为侯七还了一个清白。
尽管这个故事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是对于解决强盗为什么不敢轻易招惹赶考书生,还是有相当有用的参考建议的。
所以,一般来讲,除非是山贼,真的不知道,那是进京赶考的考生,一般来说只要是知道那是进京赶考考生的,一般来说都会礼让三分。
毕竟强盗的目的,无非就是谋财,真要害起命来,看起来残害的,仅仅是举人,但也算是半个朝廷命官了,性质完全就变了。
但是,话又说回来,强盗真的都是坏人吗?进京赶考的书生,又一定都是好人吗?
凡事没有绝对,强盗的本性,杀富济贫,进京赶考的,可不一定都是穷酸书生。
比如那些当地有名的富商的儿子,如果学习成绩比较好,还顺利考上了举人,那进京的旅途,自然也就凶多吉少了。
这是为何呢?
如果家里比较有钱,还会看得上那公车接送吗?当然不会,肯定是自己家里安排了,豪华马车,随从无数,一路上游山玩水,岂不快哉,要是官府给的公车,那这一路上得多无聊呀。
正因为如此,越有钱的书生,往往遇到强大的概率也越大。
话说在明朝正德年间,扬州府有几位举人进京赶考,也都是富家子弟。浩浩荡荡的队伍,足足有40多人,每人带着五六个家丁,衣着光鲜亮丽,这真是哪像是进京赶考呀,强盗一看,绝对是大活,根本就不给你解释的机会。

果不其然,由于他们太高调了,在距离河南荣县县城七八十里的地方,舟车劳顿一天了,实在累的走不动了,就打算找个歇脚的地方,正好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有钱都没地方花,荒凉无比,天无绝人之路,一行人居然看到了前面有一座偌大的寺庙,于是就打算在寺庙借宿一宿。
结果当时的这座寺庙名叫宝华寺,唐朝时期就修建成了,寺里有个和尚叫悟石,尽管得知了,他们是进京赶考的,但是看着这群富家少爷,实在是不忍心就这样放过他们。
悟石和尚很快就吩咐准备酒菜,原来这人表面是和尚,其实背地里也经常干杀人越货的勾当,不然好端端的寺庙怎么会有酒有肉呢?

众人吃饱喝足很快就昏昏欲睡,只有一个叫杨元礼的举人,还算是清醒,因为他当时几乎没怎么喝酒。
果不其然,夜深人静的时候,听着客房里鼾声四起,那伙和尚开始发动了,手起刀落,一行40多人,最终只有那个叫杨元礼的半夜听到动静逃跑了。
好在最终成功考取功名,找到那伙强盗报了仇。
总而言之呢,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尽管鞋带盘缠,但遇到强盗,一般不会被抢劫的原因无非就这几个:
第一,一个举人半个官,进京赶考的书生,也算是奉旨赶考,一般土匪真不敢抢
土匪,强盗,如果真要明着抢了,那不就相当于和官府对着干吗?最终也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读书人的地位在古代,还是相当之高的。
市农工商,就可以看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土匪大多数本身学历不高,也没有多少学识,对于那些读书人,一般来说都会相当尊重。而且一旦将来他们飞黄腾达了,自己要是好好对待他们,提前搞好关系也很有必要。
第三、盗亦有道,土匪也有行规,强盗更喜欢讲义气
不论是强盗还是土匪,他们也都有自己道上的规矩,并不能说为了钱财,就要不择手段,对于进京赶考的书生,土匪要是抢了,还怎么在圈子里混?毕竟很多读书人都是手无寸铁的,强盗土匪真要那样干了,那不是恃强凌弱吗?打家劫舍,劫富济贫,本身还是对不公平现象的一种反抗,欺负弱小,一般的强盗还真不屑于干。

第四、土匪也是怕报复,真把读书人惹急了。吃不了兜着走
进京赶考的书生,往前一步都是大富大贵之人,不能因为一点小钱,坏了将来的大事。进京赶考的还是以穷书生居多,为了保护他们,朝廷也想尽了办法,除了给路费还有公车接送,土匪强盗,基本上只谋财不害命,毕竟再多的钱,没命花,也是徒劳,三年才考一次试,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呢,要真遇上耿直的读书人,你抢我钱才事小,耽误我前程事大,那不得和你拼命拼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