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360 条回答。
其实很简单,应该抢了赶考书生的性价比太低。
古代土匪讲究“七不抢八不夺”,其中一条就是赶考的书生不抢。
为啥?

原因如下:
第一,哪里有那么多进京赶考的书生!
古代老百姓大多不识字,读书人就更少。
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道门槛,能够通过乡试中试的人就是举人,举人才有资格进京赶考参加会试。
会试要3年才举行一次,这还是其次。
据统计,每次乡试每个省大约100-200个举人,而乡试也是3年一次,也就是说10年每个省也就诞生300到600个举人。
这些举人很多几次考试失利以后,已经放弃了升学。说来说去,每隔三年能够进京赶考的举人,人数是很少的。
相比每年到处游走做生意的上百万商人来说,区区这点举人,强盗能够遇上吗?

第二,你敢抢吗?
众所周知,举人在国家是颇有地位的。
因为举人理论上都要参加会试直接成为官员的机会,即便常年闲居在家,也没有人敢于轻视,地方官对举人也颇为客气。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以后,是人是鬼都来拍马屁,送钱送物。本地汤知县也高标准接待请客,对范进很是尊敬。
显然,举人不是普通人,抢了他们会有比较大的麻烦。
那么,进京赶考的举人就更不同了。
要知道,会试可是皇上亲自举办的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会试后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
换句话说,举人都是皇帝亲自认定的人才库成员,谁敢动他们等于不给皇上面子。
如果抢劫杀死赶考的举人或者国子监监生,同谋杀朝廷命官也没有太大区别,肯定会引起皇帝震怒。

第三,这些考生你也没办法抢。
大家都听过公车上书,什么叫做公车?
就是清代进京赶考的举人,是有资格乘坐免费的国家公共车辆的。
比如江苏的一个考生要进京赶考,只需要找到当地的地方官汇报。
地方官不但会给一笔路费(当然是朝廷出钱),还会给一个文书。
考生凭借这个文书,就可以沿途乘坐政府驿站的马车至少是马匹。
要知道,古代的政府驿站可是不接纳普通老百姓的,只接纳政府人员。
所以,考生无论乘坐公家的马车还是骑公家的马,都有鲜明的旗号,土匪敢抢吗?
有这个胆量的土匪,不如直接抢劫国库了。

第四,考生没钱。
人家说穷文富武,同今天一样,读书非常好的学霸,大部分是贫困人家的孩子。
为啥?
有钱人家孩子需要这么苦读吗?家里有钱,可以送到国外上大学,未来还可以啃老,没有必要啊。
为什么政府出台提供路费和公用车辆的政策?主要就是赶考的书生大多贫寒,没有实力去京城考试。
那么,你抢这种书生岂不是变态?还不如抢劫做小生意的,好歹人家生产有一笔资金,至少也有货物。
山贼抢进京赶考的考生?那可真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进京赶考,是指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民间的学子们在通过层层选拔后,前往最后的考点进行的考试,因这个考点一般均设在京城,故而就有了“进京赶考”这一说法。
不过由于古代交通的限制,进京赶考对当时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极为艰苦的事情,不仅路途遥远,并且一路上危机四伏。
比如,考生们就经常会碰上以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些进京的考生遇到山贼,但一般都安然无恙,山贼们对考生大多视而不见,很少会去动手抢劫他们。